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任劍濤】大陸儒家的價值自覺與積極應對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3-12-20 03:17:45
        標簽:
        任劍濤

        作者簡介:任劍濤,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四川蒼溪人,中山大學哲學博士?,F(xiàn)任清華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著有《倫理政治研究——從早期儒學視角的理論透視》《道德理想主義與倫理中心主義——儒家倫理及其現(xiàn)代處境》《復調(diào)儒學——從古典解釋到現(xiàn)代性探究》《建國之惑:留學精英與現(xiàn)代政治的誤解》《國家如何避免衰?。罕容^政治學札記》《從自在到自覺——中國國民性探討》等。


        大陸儒家的價值自覺與積極應對

        ——在儒家與當代中國思想之創(chuàng)生暨“儒生文叢”第二輯出版座談會上的發(fā)言

         

        任劍濤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編者按西歷2013年11月24日下午,儒家與當代中國思想之創(chuàng)生暨“儒生文叢”第二輯出版座談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由弘道書院主辦,弘道書院學術部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任鋒副教授召集并主持。本次會議采取了對話方式,一方是許章潤、高全喜、任劍濤、胡水君、程農(nóng)、張旭、張龑等來自政治學、法學和哲學等學科的學者,一方是陳明、姚中秋、梁濤、唐文明、慕朵生、任鋒等北京儒家學者以及張晚林、林桂榛和陳喬見三位“儒生文叢”第二輯的作者代表,雙方圍繞儒家與當代中國思想之創(chuàng)生會議主題,在跨學科、論辯式的討論中展開激烈的思想交鋒,新見迭出,精彩紛呈。經(jīng)與會者訂正,現(xiàn)將會議發(fā)言紀錄公開發(fā)表,以饗讀者。


        今天的發(fā)言安排上有點怪,讓人憋得難受。主要是許章潤坐在旁邊,我一直搶不到發(fā)言機會。我覺得奇怪的還不僅僅是這點,這一發(fā)言單元,由家國天下變成校園文化,發(fā)言者全都是中國人民大學的;第二比較奇怪的是,主持人任鋒明顯想搞成兩派對立,自由派和儒家派,我對外說自己是儒家學者,結果被剝奪資格,被歸入自由派陣營。第三就是感覺失語,秋風今天發(fā)言的表態(tài),表得比較好,把滅了,而我想表揚秋風的話,也被許章潤說了。

         

        我的評議,想說的東西,就不得不換一些詞兒說。我想將我的發(fā)言簡單歸納為六個字。

         

        第一,從主題上看,儒生文叢究竟想做什么?這套叢書的重要標志,就是特別強調(diào)價值認同,這是儒生文叢跟此前包括陳明所編的原道叢書定位,一個很大不同的標志,不談價值或者侈談價值的時代,怎樣定位著作者的鮮明價值偏好,是很重要的。因為大家都以為,價值多元就是價值混亂。其實這是錯的。所謂多元,就在于各個有價值偏好的人,站在自己價值立場上,能夠把自己的看法談得清楚。在一個完成價值重建的時代,儒家中人與儒生的任務,就是明白曉暢地申述自己的價值偏好。就此而言,儒生文叢算是價值自覺的產(chǎn)物。在主題來講,不管力行派還是書齋派,這套文叢表明,儒學在主題意識有一個轉向,儒家不再隱諱表達自己的某種價值立場,或者擔憂表達這個立場就被社會所拒斥。像陳明當年在中國社科院受到打擊,可以說以這套叢書的出版為標志,一去不復返了。這是一個重大的轉變。

         

        在主題上看,因為儒家要參與當代中國思想創(chuàng)生,要闡明其中的關鍵問題,因此應該學理回應和社會回應雙重意識確立起來。盡管當代儒學的生態(tài),明顯是力行派壓倒學理派,但我認為,大陸儒學首先應把港臺儒家學理承接過來。港臺儒家做了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因為他們面對西學壓力和西力壓力,自覺承擔起了應對學理壓力的責任。需要強調(diào),現(xiàn)代儒學面對的不是一重壓力,而是兩重壓力。假如儒家在現(xiàn)代學理上不立起來,就無法成功回應西學壓力,一切言述,就是自言自語。至于儒家力行派怎么有效地行?我以為也應該多元應對。譬如成立從省到縣的儒家學會、建立書院、組織論壇、介入社會活動等等。但毫無疑問的是,儒家的重建,應當從實踐和理論兩個方面回應外部壓力。我覺得,儒生文叢對當代中國思想創(chuàng)生、雙重壓力的應對,都有積極表現(xiàn)。但叢書作者代表的發(fā)言,基本屬于書齋派言論,盡管張晚林在湖南有力行的嘗試,但畢竟你還是大學教授,社會影響有限。儒生怎么做到對西方的理論和實踐共同回應,還是一個問題。當年在世界歷史上出現(xiàn)所謂德國時刻的時候,德國古典哲學對之的理論回應,是真正世界級的回應,產(chǎn)生了世界性的反響??梢娎碚摻嬍欠浅jP鍵的,沒有這個東西不行。另一方面,浪漫派的回應也是不行的,盡管不能說浪漫派的主張導致了德國納粹,但要避免相關走向??隙?/span>“儒生文叢出版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但我們這個時代不是滿足于時代回應的時候了,需要突破時代的局限,超越時代的回應,才是對各位更有挑戰(zhàn)性的期待。我相信儒家的回應,可以呈現(xiàn)普遍性和特殊性同具的卓越性。我歷來反對把儒家特殊化。

         

        第二,從儒學譜系上看,儒生文叢的出版是一個很大變化的標志。今天作為作者代表發(fā)言的三位,是儒生的中堅力量,將會在儒家當代譜系中占有位置。1949年以來大陸的當代儒學,經(jīng)過了三次轉化,出現(xiàn)了三代學者。第一代人可以稱為紅儒,最重要的代表當然是李澤厚和龐樸,張岱年、方克立也是紅儒。紅儒一代的理論標志,是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理論支撐,并用以解釋儒家學說。第二代可以叫粉紅儒,代表人物就是三位發(fā)言人的導師郭齊勇、陳來、李宗桂這一批60多歲的學者。所謂粉紅儒,一指他們受教于紅儒,二指他們立學初期的價值根底,三指他們與國家的親和性。粉紅儒的出現(xiàn),是89事件的后果。89事件以后,中國學術界沒有辦法再凝聚成一個陣營,官方?jīng)]有辦法重組意識形態(tài)權威,于是道術分裂,各自尋找價值信念,這一方面驅(qū)使知識界自我尋找價值標準,另一方面確立新的價值信念。目前走得最遠的應該是郭齊勇兄。我認為,今天發(fā)言的諸位,已經(jīng)進入大陸儒學發(fā)展的第三代。這一是從輩分講的,二是從主張上講的。以你們出版儒生文叢為一個標志,一種比較鮮明的儒家立場建立起來了。雖然你們的這種儒家情懷將來會怎么樣?知識建構的成就會怎么樣?對來自不同價值立場的人、甚至來自儒學內(nèi)部的人都還有不同看法,但說秉持儒家立場的學者出現(xiàn)了,還是能夠成立的:今天儒家有獨立的價值主張,有知識自覺的承擔。儒生文叢出版討論會,應該作為思想史事件記錄下來。

         

        第三,在問題意識上,今天所討論的問題,非常豐富,層次非常鮮明。儒家學術圈內(nèi)部,從微觀的文字、詞章到宏觀的義理,都有討論。在現(xiàn)場,林桂榛和梁濤就親親相隱有互動,陳明與秋風就儒家是不是宗教也有不同看法。這證明儒家內(nèi)部是有張力的。我覺得這種張力是好的。晚明儒學內(nèi)部是缺少張力的,只有一些儒家學者像李贄,是沒有辦法解決儒學現(xiàn)實介入問題的。以現(xiàn)實生活方式反抗政治壓力,結果連自己都犧牲掉了。如果儒學內(nèi)部沒有張力,理論闡釋就沒有活力。儒學積極應對外部挑戰(zhàn),需要剛烈的理論性格。但僅僅是金剛怒目的感覺,雖然可以被表揚為有儒生氣象,但是像孟夫子一樣,凌厲氣有余,敦厚象不足。整個說來,在儒學發(fā)展問題上,今天有一個重要的進展,就是把問題的擴展,從家、國、天下宏觀統(tǒng)納。但在邏輯上講,理論的自洽性還不夠。家、國、天下的分別呈現(xiàn)是自足的,但由家而國的邏輯還需要推敲。至于國家情懷,還是過強,儒家建構與國家意志聯(lián)系得還過緊。這時,一個問題便凸顯出來,超國家意識怎么辦?亞洲怎么辦?天下怎么辦?如果將天下、國家向家庭遞歸,家本身如何化解濃情化不開的親情血緣關系?其對社會建構會不會有負面影響?這都是需要進一步考慮的問題。盡管對之可以正面闡釋,但負面的難題不能回避:今天中國困于血緣關系,是不是跟儒家太過重視家庭價值有關?比如太子黨的問題,就是因為困于家庭關系,很難建立抽象規(guī)則。人們可以把家庭談得抽象,處理得非常棒,但家庭血緣關系與人的家園感不是一回事。從家到國家再到天下,遞歸性的解釋需要自洽,不要把家說成一朵花,這樣的話,儒家的邏輯自洽性會有問題。不是說這些問題會顛覆儒家立論,但需要儒家給出更有公共說服力的論證。


        “儒生文叢”第二輯 

         

         

         

         

         

         

        學術指導:蔣慶 陳明 康曉光 余樟法 秋風 

        主編:任重

        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書目(七冊):

                壹.《儒家憲政主義傳統(tǒng)》(姚中秋著)

                貳.《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余東海著)

                叁.《追望儒風》(米灣著)

                肆.《赫日自當中:一個儒生的時代悲情》(張晚林著)

                伍.《“親親相隱”問題研究及其他》(林桂榛著)

                陸.《閑先賢之道》(陳喬見著)

                柒.《政治儒學評論集》(任重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