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張晚林】俗學(xué)、俗思與蒙蔽之民

        欄目:思想探索
        發(fā)布時間:2014-02-13 21:00:52
        標簽:
        張晚林

        作者簡介:張晚林,號抱經(jīng)堂,男,西元一九六八年生,湖北大冶人,武漢大學(xué)哲學(xué)博士。曾在湖南科技大學(xué)哲學(xué)系任教,現(xiàn)任湘潭大學(xué)碧泉書院·哲學(xué)與歷史文化學(xué)院教授,兼職湖南省孔子學(xué)會副會長。著有有《徐復(fù)觀藝術(shù)詮釋體系研究》《赫日自當(dāng)中:一個儒生的時代悲情》《美的奠基及其精神實踐——基于心性工夫之學(xué)的研究》《“道德的形上學(xué)”的開顯歷程——牟宗三精神哲學(xué)研究》《荀子譯注(選本)》等。于2009年以自家之力量創(chuàng)辦弘毅知行會,宣揚儒學(xué)圣教,踐行“知行合一”之精神。

          

         

         

        俗學(xué)、俗思與蒙蔽之民

        作者:張晚林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孔子2565年暨耶穌2014年2月11日

         

         

         

        對于儒學(xué)乃至對于學(xué)問,吾人需要有大眼光,不只是材料故實的把握問題,亦不只是義理之分辨問題。說到底,對于儒學(xué)乃是基于生命之感觸與回應(yīng),沒有動轉(zhuǎn)之生命來感觸、回應(yīng)儒學(xué)之境界,對于儒學(xué)之義理亦根本茫然,落在現(xiàn)實上則必反儒學(xué)。故程伊川云:

         

        天地之間,只有一個感與應(yīng)而已,更有甚事?(《河南程氏遺書》卷十五)

         

        海德格爾亦云:

         

        存在的真理贈送一切行為的支點。 1

         

        基于此,在所謂的軸心時代,之所以能產(chǎn)生人類文化的萬古標程,并不是古圣先賢讀書辯理甚于后學(xué),而是來自于其生命之感觸與回應(yīng)遠大于吾人。筆者從來不相信,像孔子、老子、釋迦這樣的偉大靈魂,其精神是通過讀書或文獻而來。他們之所以能開掘文化源頭乃在于他們有誠敬與靈覺的生命,感觸周遭與時代,回應(yīng)天地與人生。這也是他們被稱之為圣賢的所在,一般皓首窮經(jīng)的文獻家不足以語此也。

         

        因此,沒有存在的感觸與回應(yīng),從根本上講,并不能談學(xué)問,于儒學(xué)更茫然。故熊十力先生曰:

         

        吾人之生也,必有感觸,而后可以為人。感觸大者則為大人,感觸小者則為小人,絕無感觸者則一禽獸而已。(郭齊勇編:《存齋論學(xué)集·論為人與為學(xué)》)

         

        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感觸與回應(yīng),任何爭辯都不能解決學(xué)問中的問題。試舉一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保ā墩撜Z·子罕》)對于此段經(jīng)文,宋儒以前,多依傷時感懷之理路走。如皇侃《論語集解義疏》卷五云:

         

        孔子在川水之上,見川流迅邁,未嘗停止,故嘆人年往去,亦復(fù)如此。向我非今我,故云“逝者如斯夫”者也?!赵虏痪樱腥缌魉?,故云“不舍晝夜”也。江熙云:言人非南山,立徳立功,俛仰時過,臨流興懐,能不慨然。圣人以百姓心為心也。孫綽云:川流不舍,年逝不停,時已晏矣,而道猶不興,所以憂嘆也。

         

        在此,無論是江熙、孫綽的注,還是皇侃的疏都比較質(zhì)實,切合一般人之理解,蓋文獻家之解也。但至宋儒則壁立千仞,另來一套。朱子曰:

         

        天地之化,往者過,來者續(xù),無一息之停,乃道體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見者,莫如川流。故于此發(fā)以示人,欲學(xué)者時時省察,而無毫發(fā)之間斷也。程子曰,“此道體也。天運而不已,日住則月來,寒在則暑來,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窮,皆與道為體,運平晝夜,未嘗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強不息。及其至也,純亦不已焉。”又曰:“自漢以來,儒者皆不識此義。此見圣人之心,純亦不已也。純亦不已,乃天德也。有天德,便可語王道,其要只在謹獨。”(《四書章句集注》)

         

        江熙、孫綽與皇侃把孔子理解成了建功立業(yè)的君子,程子與朱子則把孔子置于求道的圣賢,二者的根本差別不在歷史依據(jù)或文字訓(xùn)詁,而在生命之感觸。準確地說,江熙、孫綽與皇侃尚只是文獻家,沒有依生命之感觸與回應(yīng)來理解經(jīng)文,而程子與朱子則依生命之感觸與回應(yīng)而非文字訓(xùn)詁來解經(jīng)。若二者相爭,怎么會有結(jié)論呢?!程樹德以為江熙、孫綽與皇侃之解更合文意,而不滿“宋儒解經(jīng),每有過深之弊”(《論語集釋》卷十八)。乃無感觸靈覺之過也。

         

        由此,吾人可以來論說何以反儒論者終不能理解儒生之故了。其故即在:儒生有感觸與靈覺,反儒者則無之。此誠如伊川先生所云:“恁地同處雖多,只是本領(lǐng)不是,一齊差卻?!保ā抖掏鈺肪硎┪崛瞬环猎賮砜匆粋€掌故:

         

        公孫龍問于魏牟曰:“龍少學(xué)先生之道,長而明仁義之行;合同異,離堅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窮衆(zhòng)口之辯;吾自以為至達已。今吾聞莊子之言,汒焉異之,不知論之不及與?知之弗若與?今吾無所開吾喙,敢問其方?!保ā肚f子·秋水》)

         

        公孫龍為著名之名辯家,辯論無所不能,且能“困百家之知,窮衆(zhòng)口之辯”,但對于莊子之言卻茫然不知,于是向魏牟求教。魏牟之回答是: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猶欲觀于莊子之言,是猶使蚊負山,商蚷馳河也,必不勝任矣。且夫知不知論極妙之言,而自適一時之利者,是非塪井之鼃與?且彼方跐黃泉而登大皇,無南無北,奭然四解,淪于不測,無東無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規(guī)規(guī)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是直用管闚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莊子·秋水》)

         

        依據(jù)魏牟的理解,公孫龍之所以不能理解莊子乃在于:莊子在“始于玄冥,反于大通”之道的層次上立言,而公孫龍則“求之以察,索之以辯”之經(jīng)驗辨析的層次上立言,前者有感觸,后者無感觸。是以魏牟謂公孫龍乃“知不知論極妙之言,而自適一時之利者”,相較于前者,這是“用管闚天,用錐指地”。如此之境界,當(dāng)然不能理解莊子。

         

        儒生與反儒論者與之相似。儒生之所以弘揚儒學(xué),乃在于儒學(xué)之根本在求“始于玄冥,反于大通”之道,但反儒論者乃“知不知論極妙之言,而自適一時之利者”。反儒論者雖雅言公平、正義、自由、平等,實則卑之無甚高論,不過現(xiàn)實上“分東西”之功利原則。這關(guān)注的不過是形下的肉體生命的快樂與欲望的滿足而已。一切市場原則與民主政治之主旨皆會歸于此,其作用唯在使快樂之分配與欲望之滿足有序而條理而已。但儒學(xué)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其著眼點從來不在現(xiàn)實上“分東西”或者快樂之分配與欲望之滿足上,而在求道。因為道能使生命充實起來,不只是純生物性的肉體生命,而是形上的價值生命。在古人看來,生命是與道相貫通的,這在儒學(xué)特別明顯,就是那天道與性命相貫通的文化模型,簡言之為“天人合一”。其實,在人類文化初創(chuàng)時期,幾個大的文化系統(tǒng),包括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道家,印度的佛教,乃至古希臘文化,都或明或暗地具有“天人合一”的形態(tài)。所以,古典文化都具有宗教形態(tài),其宗旨乃在把生命往上提而與絕對的形上實體合一。以中國傳統(tǒng)語匯說之,就是求道。這是生命的必然理境,人的解放在此處完成,一個靈覺的生命必然于此有真確的契悟。這是不容討論的,也不能依據(jù)民意進行投票。此般理境對于無感觸與靈覺的生命來說,總免不了其專制性與壓迫性,故俗眾所難以悅納;但對于有感觸與靈覺的生命來說,卻如沐春風(fēng)般溫暖,且必當(dāng)“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地求之。

         

        道之于人生而言,乃是大成,與之相較,余者皆為小成。對于這些小成,古典文化一般不太重視,也鮮去爭取。故莊子曰:“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小識傷德,小行傷道。”(《莊子·繕性》)若無道,純粹的現(xiàn)實上的小成,儒家是未必看得起的。是以程子曰:

         

        太山為髙矣,然太山頂上已不屬太山。雖堯舜之事,亦只是如太虛中一點浮云過目。(《河南程氏遺書》卷三)

         

        泰山已經(jīng)很高了,但僅從物理高度而言,泰山亦不算高。同樣,堯舜的事業(yè)已經(jīng)很大了,但僅從事業(yè)本身看,那堯舜的事業(yè)亦不過一點浮云過目。這就是說,若無道,一切的“高”與“大”皆是“小”。朱子與陳同甫爭漢唐亦如是。漢唐乃中國歷史上之最強盛期,因而陳同甫曰:

         

        漢唐之君本領(lǐng)非不洪大開廓,故能以其國與天地并立,而人物賴以生息。惟其時有轉(zhuǎn)移,故其間不無滲漏。(《陳亮集》卷二十《答朱元晦又甲辰答書》)

         

        但朱子卻不同意陳同甫的看法,以為漢唐縱有功業(yè),但無道,亦只是“架漏過時,牽補度日”。其曰:

         

        若以其能建立國家,傳世久逺,便謂其得天理之正,此正是以成敗論是非,但取其獲禽之多而不羞其詭遇之不出于正也。千五百年之間,正坐如此,所以只是架漏牽補過了時日。其間雖或不無小康,而堯舜三王周公孔子所傳之道,未嘗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間也。(《晦庵集》卷三十六《答陳同甫》第六書)

         

        對于朱、陳之爭,時人陳傳良論之曰:

         

        朱丈占得地段平正,有以逸待勞之氣;老兄跳踉號呼,擁戈直上,而無修辭之功,較是輸他一著也。以不肖者妄論,功到成處,便是有徳;事到濟處,便是有理,此老兄之說也。如此則三代圣賢枉作功夫。功有適成,何必有徳。事有偶濟,何必有理,此朱丈之說也。如此則漢祖唐宗賢于盜賊不逺。(《止齋集》卷三十六《答陳同父三》)

         

        陳傳良以為,若如同甫之說,三代圣賢枉作功夫,則必至“人力可以獨運,其弊上無兢畏之君”。盡管他也以為,若如朱子之論,漢祖唐宗賢于盜賊不逺,亦必至“天命可以茍得,其弊下有覬覦之臣”。但從大眼目看,陳傳良顯然更認同朱子,并深責(zé)陳同甫“頗近忿爭,養(yǎng)心之平,何必及此?不得不盡情以告”。(《止齋集》卷三十六《答陳同父三》)

         

        可見,漢唐之功業(yè)雖大,但若衡之以道,可論處甚多。但道在哪里呢?現(xiàn)象世界并不能見,此須得一個善感與靈覺的生命。若無感觸與存養(yǎng),僅靠知識之昌明與道理之辨析,焉能得之。是以儒學(xué)不可廢止,其端在此。

         

        隨著科學(xué)的業(yè)績?nèi)帐ⅲF(xiàn)代人逐漸把宗教給推遠了,甚至以宗教為迷信,生命不再有感觸與靈覺,只局限在可見的物質(zhì)限度內(nèi),見一時之適成,一事之偶濟,便以為是萬世不刊之德業(yè),誠所謂以螢火之明為日月之光也。現(xiàn)代社會成就固然很多,但都局限在物質(zhì)世界之限度內(nèi),因無道之感觸與靈覺,其于世界是福是禍,尚不能遽斷。一切無道之學(xué),無論其成就如何,皆為俗學(xué);一切無道之思,無論其義理如何,皆為俗思。莊子曰:

         

        繕性于俗學(xué),以求復(fù)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莊子·繕性》)

         

        現(xiàn)代人沉淪于俗學(xué)與俗思之螢火之明中,欣喜于其點滴成就而不能自拔,現(xiàn)代的科技倫理與知識教育進一步推進了此種惡習(xí),以至于人們完全沒有了感觸與靈覺,于是,益加反宗教,反古典傳統(tǒng),誠所謂“蔽蒙之民”也。一個不知求道的人,無論其擁有多少知識,取得如何之成就,不過一俗眾;一個無道之社會,盡管其制定完備之法律,擁有富足之財物,不過一俗世。其結(jié)果,人世間不過一熱鬧紛呈的集市,人們于此固可自由買賣,但免不了討價還價,有時甚至爭吵動粗,劣跡盈野。這就是現(xiàn)代社會爲(wèi)什麼愈富足而愈混亂的根由。惜乎世人不知也。自家生命無有感觸與靈覺,總是去學(xué)別人,引進德先生與賽先生,以為萬世不刊之學(xué),拋卻自家光明寶藏,而以矯失為得。此百年來國人之心態(tài),亦百年來吾國社會發(fā)展之途程也。李泌于《路史·封建后論》云:

         

        天下之枉未足以害理,而矯枉之枉常深;天下之弊未足以害事,而救弊之弊常大。(《日知錄》卷九)

         

        又,正則水心先生曰:

         

        夫興亡治亂各有常勢,欲興者由興之涂,將敗者趨敗之門。此其所以不相待而非出于相矯也。

         

        無道之引領(lǐng),徒現(xiàn)實上救弊除敗,未必能至于興盛也。由是,水心先生又痛感有宋立國之基不穩(wěn),曰:

         

        夫以二百余年所立之國,專務(wù)以矯失為得,而真所以得之之道獨棄置而未講。(《水心集》卷三《法度總論二》)

         

        科學(xué)、民主、自由與平等,此諸般大義,未必不是善法,但若無道之感觸與靈覺,此諸般大義皆可能流于賊,是以當(dāng)今社會愈民主、自由與平等,其流弊愈深,其禍害愈大,其蒙蔽之民愈多,烏合之眾愈廣。是以反儒論者雅言之科學(xué)、民主、自由與平等,其陳義雖高遠,實則不過俗學(xué)與俗思耳,終非“真所以得之之道”也。于戲!

         

        自非圣人崛起,以至仁大義立千年之人極,何足以制其狂流哉?(王船山:《讀通鑒論》卷十九《煬帝》八)

         

        世人當(dāng)知,儒學(xué)不興,則大道不現(xiàn);大道不現(xiàn),則狂流不止。

         

        注釋

         

        1海德格爾:《關(guān)于人道主義的書信》,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年版,第402頁。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wǎng)站發(fā)表

         

        責(zé)任編輯:葛燦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