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晚林作者簡介:張晚林,號抱經(jīng)堂,男,西元一九六八年生,湖北大冶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在湖南科技大學哲學系任教,現(xiàn)任湘潭大學碧泉書院·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兼職湖南省孔子學會副會長。著有有《徐復觀藝術詮釋體系研究》《赫日自當中:一個儒生的時代悲情》《美的奠基及其精神實踐——基于心性工夫之學的研究》《“道德的形上學”的開顯歷程——牟宗三精神哲學研究》《荀子譯注(選本)》等。于2009年以自家之力量創(chuàng)辦弘毅知行會,宣揚儒學圣教,踐行“知行合一”之精神。 |
回“家”
作者:張晚林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孔子2565年暨耶穌2014年4月16日
今年春節(jié)期間,央視新聞聯(lián)播欄目連續(xù)播出關于“家風”的報導采訪,這引起了社會對“家”或“家風”的重視,一些地方性新聞媒體也開始仿效,陸續(xù)推出了有關“家”文化的欄目?!断嫣度請蟆窋M開設“傳家寶”專欄,意在揭示一般民眾家里所傳之“寶”為何,進而端正時下的民風。我的一位學生適供職于《湘潭日報》,嘗問我家之“傳家寶”是什麼?我一時語塞,竟答不上來。因為我家世代務農(nóng),祖上及父母皆目不識丁,哪里有什麼值得標榜的“家風”傳給后人。其實大多數(shù)家庭可能都是這樣,傳統(tǒng)中國人多生活在農(nóng)村,且能讀書寫字者為少數(shù),故多數(shù)人的“家風”乃在長輩與父兄的為人處事中。如中國的農(nóng)民一般勤勞節(jié)約,老實本分,忠厚純樸,這些雖然沒有特別的作為“家風”流傳,但卻是一個家庭興旺,個人事業(yè)成功的根本保證。故諸葛武侯戒子書曰:“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徳?!币虼?,“家”本身就是一個涵養(yǎng)人之德行,教化人之情性最好的地方。
所以,在中國,家很重要,而修德以治家則更重要?!兑捉?jīng)》里有“家人”卦,專門講修德興家之事。如九三爻辭曰:
“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span>
其象辭進一步解釋曰:
“家人嗃嗃,未失;婦子嘻嘻,失家節(jié)也?!?/span>
這意思是說:“由于過分嚴厲可能使得家人有怨言,但最終卻可以得到吉祥的結果,是因為這樣做是符合治家的原則的,雖然有過失,但不失根本。而聽憑婦人和孩子隨心所欲,最終的發(fā)展結果卻決不會好,是因為這樣做違背了治家的原則。”
故解釋“家人”卦的彖辭曰:
“家人,女正位乎內(nèi),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span>
這意思是說:“家人的爻象顯示,六二陰爻居內(nèi)卦的中位,像婦女在內(nèi),以正道守其位,九五陽爻居外卦的中位,像男人在外,以正道守其位。男外女內(nèi),皆能以正道守其位,則是天地間的大義。家庭有尊嚴的家長,那就是父親、母親。父親像個父親,兒子像個兒子,兄長像個兄長,弟弟像個弟弟,丈夫像個丈夫,妻子像個妻子,家道就端正了。能夠正其家,天下也就安定了?!?/span>
但家道的中正興旺一定是長輩嚴格要求自己開始的。故上九爻辭曰:
“有孚,威如,終吉?!?/span>
其象辭曰:
“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span>
這意思是說:“治家的根本在于嚴格要求自己,如果自己能夠誠實有信,樹立起威信,結果一定會獲得吉祥。之所以建立尊嚴和威信能夠獲得吉祥,是因為這種尊嚴和威信是通過嚴格要求自己得到的,而不是通過其他方式?!?/span>
這樣,通過長輩的模范作用,使得整個家庭和睦相愛。故九五爻辭曰:
“王假有家,勿恤,吉。”
其象辭曰:
“王假有家,交相愛也?!?/span>
這意思是說:“一家之主通過自己的行為感染帶動家里的人,使他們各自都按照自己的本分和職責去做,就能夠使全家人和睦相處,感情融洽,相親相愛?!?/span>
這樣看來,“家”是一個人滋養(yǎng)德行、培扶愛意的根基所在。故顏之推曰: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則師友之誡,不如傅婢之指揮,止凡人之斗閱,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保ā额伿霞矣枴ば蛑隆罚?/span>
人之德行與愛意正是在這“傅婢之指揮”與“寡妻之誨諭”中得以滋長,孝敬父兄與尊長,進而兼愛天下的庸眾。相反,一個無“家”的人,因無根基之培扶與滋養(yǎng),不可能真正去愛天下之庸眾。所以,儒家傳統(tǒng)強調(diào)家的重要決不是一種狹隘的血緣親情關系,而是希望在這種真切篤實的血緣親情、人倫關系中讓人修身,使德行落實下來,不成為無歸宿的游魂。因此,儒家傳統(tǒng)雖然頌揚以家庭為基點的“等差之愛”,但這決不意味著中國傳統(tǒng)就把“愛”限定在家庭之內(nèi)。一個真正愛自家家人的人,他的愛心是絕對要推擴出去,既而“治國、平天下”的。故儒家雖然重視家庭,頌揚“等差之愛”,但絕不是一種狹隘偏私,其結果最終亦是“兼愛”天下庸眾,這是決然而定然的。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郑坝H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皆為“兼愛”之意。王陽明亦曰:“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保ā锻蹶柮魅ご髮W問》)一種真實的愛意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它是限制不住的,必然會流向庸眾與萬物。墨家盡管也講“兼愛”,但它卻抽離了家庭,人人生活在團體之中且一律平等。這樣,他們只是平鋪地看個體的人,拉掉了他們的具體家庭生活(或者說根本沒有家庭生活)。由此,每個人皆為數(shù)量“類”中的“一”。這個數(shù)量“類”中的“一”之間,沒有任何差別,故我們沒有理由不“兼愛”。所以,墨家所講的“兼愛”是抽象地講。這就如,理論上一切平行線都不相交一樣,但現(xiàn)實上我們卻很難畫出兩條不相交的線。可以說,墨家所講的“兼愛”可以直接通過學術“研究”出來。但儒家所講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是學術“研究”出來的,而是盡人之本分中“盡”出來的,這完全是道德踐履之功,家庭涵養(yǎng)之實。墨家之說“兼愛”,其說之也,雖亦是大悲心,但因沒有家庭涵養(yǎng)歷程、道德踐履工夫而落實下來,故只是抽象地說,猶如律令而外在地命令人,而人未必心悅誠服地由此而真行“兼愛”之實。儒家由重家庭而堅實之,可謂“獨握天樞以爭剝復”。其意豈在小哉?!
可見,儒家重家庭、講孝道,決不是張揚其重利偏私,而是彰顯其性情培扶之大義。這里儒者有真切的體會。有子曰: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在家庭里涵養(yǎng)孝悌之根本,下者利于家,中者利于民,上者利于國,此安邦治國之大本,豈可小視耶?!君不見,像諸如“詩書繼世,孝友傳家”這樣的家訓,伴隨了多少代中國人成長?,F(xiàn)代新儒家徐復觀先生曰:
農(nóng)村,是中國人土生土長的地方。一個人,一個集團,一個民族,到了忘記他的土生土長,到了不能對他土生土長之地分給一滴感情,到了不能從他的土生土長中吸取一滴生命的泉水,則他將忘記一切,將是對一切無情,將從任何地方都得不到真正的生命。這種人、集團、民族的運命,大概也會所余無幾了。 1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家決不只是一個人暫時寄居的場所,而是一個真實的生命,一個民族的縮影。
現(xiàn)代社會隨著工業(yè)化與城市化的進展,傳統(tǒng)農(nóng)耕文明被破壞,家文化也逐漸解體?,F(xiàn)代人雖然也有“家”,但已經(jīng)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沒有了文化。現(xiàn)代家庭所充斥的是豪宅、名車及奢侈品。“家”淪落為人們純粹的寄居場所,人們于此得不到任何精神的提撕與涵養(yǎng)。既然“家”只是暫時的寄居場所,而現(xiàn)代社會可提供人們暫時寄居之地頗多,于是,人們便可不必回家亦可寄居。因此,現(xiàn)代社會人們雖有“家”,亦不必回。這樣,每個人都從家庭中離析出來,成為無根基的游魂,德性與愛心的培扶虛空了。人與人之間由內(nèi)在的倫理關系變?yōu)榱送庠诘钠跫s關系。人由家庭中的層級血緣體轉變?yōu)樯鐣械钠矫婀陋汅w,在此,每個人皆為平面中的一個點,且一律平齊。所以,現(xiàn)代社會雖然雅言平等、自由,但只是抽象地說之,因無家庭涵養(yǎng)德性的根基,實則誰也沒有平等心。此正現(xiàn)代社會亂象之所由生也。
海德格爾說:“一切本質(zhì)的和偉大的東西都只有從人有個家并且在一個傳統(tǒng)中產(chǎn)生出來?!?nbsp;2
只有在“家”里才可安身立命,讓我們回“家”吧!不但每個人應該回“家”,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應該回“家”。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家”當然是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tǒng)。因此,黑格爾說:
“一提到希臘這個名字,在有教養(yǎng)的歐洲人心中,尤其在我們德國人心中,自然會引起一種家園之感?!思纫鸦氐阶约杭抑?,享受自己的家園,也就轉向了希臘人?!?nbsp;3
在黑格爾看來,西方世界的家園就是古希臘文化。那么,中國的家園在哪里呢?這不是不言自明的嗎?現(xiàn)在是時候讓中國回“家”了。
【注釋】
1徐復觀:《誰賦豳風七月篇》,李維武編:《徐復觀文集》(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8頁。
2海德格爾:《只還有一個上帝能救渡我們》,孫周興編譯:《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年版,第1305頁。
3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賀麟、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157頁。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wǎng)站發(fā)表
責任編輯:泗榕
【上一篇】【任鋒】重溫我們的正義觀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