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張新民】體用·中道·善惡 —— 答晨光賢弟論學書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5-07-28 15:50:58
        標簽:
        張新民

        作者簡介:張新民,西歷一九五〇生,先世武進,祖籍滁州,現(xiàn)為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教授(二級)兼榮譽院長。兼職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委員,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理事,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明史學會王陽明研究會副會長。著有《存在與體悟》《儒學的返本與開新》《陽明精粹·哲思探微》《存在與體悟》《貴州地方志考稿》《貴州:學術思想世界重訪》《中華典籍與學術文化》等,主編《天柱文書》,整理古籍十余種。

          

         

         

        體用·中道·善惡

        —— 答晨光賢弟論學書

        作者:張新民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六月十二日乙巳

                   耶穌2015年7月28日

           

         

         

        晨光賢弟:

         

        余赴上海,與役海峽兩岸會議,主題乃清明文化,然亦涉及宇宙生死大法。傾始返筑,獲讀簡札,牽聯(lián)宇宙本體,關涉生命大義,故不能不有所回答也。

         

        賢弟引程頤之說,即所謂體用一源,顯微無間,茲說影響之大, 即熊氏之談體用不二論,亦可溯源至此。而朱子、陽明,均發(fā)揮茲說,前前后后,揚波助瀾,遂蔚成大觀,而有功于吾華夏民族。尤有要者,則揆之古今學術脈絡,體用之說不立,儒家道統(tǒng)之連續(xù)性譜系,即難有突破性創(chuàng)獲也。而新儒學之開展,二程厥功甚偉,能子晚出,亦不失為集大成者。然風移俗易,世變至亟。宋儒之用心,多為應對佛教之挑戰(zhàn);熊子之著力,乃在回應對西學之刺激。所異雖不勝于其所同,然若論時代之特征,則區(qū)別判然可辨矣。惟體用不二之論,則不分今昔,始終一貫,為吾儒血脈所在,不可動搖焉。蓋字宙大化流行,萬物無一不在其中,一變而成萬變,萬變可歸一變。一可含一切,一切可含一。即使宇宙論折轉(zhuǎn)為心性論,若真有生命活動之開展,亦必有形下世界之起用,終不離形上之天道,當有超越之本體,誠可謂上下貫通,內(nèi)外合一,不隔不離,不疏不遠,同體共享,巨細兼賅,顯微無間。否則宇宙人生,體既不同,用亦各殊,而天道人道,岜無大裂痕,能不大隔閡乎?而宇宙既有裂痕,人生既有隔裂,則必扼殺天性,茅蓬心靈,封閉稟賦,窒息生機。斯則宇宙非宇宙,生命非生命,乃人生之大悲劇,天地之大顛倒矣。故曰:人人一太極,物物一大極,然皆一歸于體,而總名之曰道,統(tǒng)合于太極,不可不見全體之大用也。而道則無所不在,無所不覆,乃一切存在之總樞管,一切生命之總源也。故凡言道者,皆必歸諸一,至微至隱;而起用流行,則變化萬千,至顯至著。一可統(tǒng)攝萬,萬必歸諸一。禪門有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之話頭,賢弟如不滿足于玩弄光影,不妨拼死一參也。

         

        簡書又云,體用固然不二,而人間善惡夾雜,則善必有體,惡又何能無體?惡若無體,則體用不二之說,何能臻至圓融之境?而人間種種惡行不斷,又當如何稱理解釋?茲問甚大,非淺學能知。蓋吾儒之體,乃形上之本源,總攝一切存在,又不離一切存在,穆然森然,寂焉渺焉,無形無相,無聲無臭,本不與善惡相待,亦難與是非為對,純正中和,位天育物。然一旦起用流行,則沛然展開發(fā)布。而一旦偏離中道,則或過或不及。過或不及,惡即隨起焉。

         

        進而言之,過或不及,斯即惡也,乃古今之通義,吾儒一貫之言耳。惟大道晦隱,真義隨湮。余為暢遂其說,不妨舉人道為例。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衡以世俗倫理,當為善行無疑。然過之者,或貪污,或詐騙,或偷盜,或搶劫,見財即巧取豪奪,損他人之利益,厭一己之私欲,人間公論,必斥為惡行。而不及者,或懶惰,或游蕩,或閑散,或惡勞,既無桓產(chǎn),則無恒心,天下有事,亂即滋起,種種惡行,人所共見。足證惡本無體,乃在人之行事,有過或不及。故圣人設教,必用兩執(zhí)中,不偏不倚。而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反中庸者,必有偏失。偏之小者,即為小惡,偏之大者,則為大惡。返歸中庸,惡即止焉。

         

        再就天道觀之,所謂致中和,則天地位,萬物育,斯乃宇宙之大道,天地之大德,而自生生不息,長養(yǎng)萬物焉。然大道即中道,中道即生道,要皆不離生生之意,澤惠一切生命存在。故曰:天地變化,草木必蕃。倘若過或不及,如久雨久早,久熱久冷,久夜久晝,久冬久夏,皆有違中道,悖離天德,非特萬物不能暢性生長,即宇宙生機亦將窒息。而天地既閉,賢人必隱,蓋生機已無,人心何能不死耶?而天道好生之德喪失殆盡,大地必將一片荒蕪,人間豈能蛻變成為沙漠,率獸食人悲劇何能避免耶?則盈于天地之間者,其惟中庸者乎?而中庸即常道,常道即中道也。中道行,則四時和,百事順,萬物生。倘悖離常道,過或不及,則天地不仁,萬物皆為芻狗矣??梢姺粗杏拐?,其害莫大,其惡難書,而天非天,地非地,人非人,一切均歸于毀滅,亦可斷言也。然世界必將再造,人類終能再生,一皆依準于中道,不能有違于中和,亦古今之通義也。而體用一源,顯微無間,大化周遍流行之處,鳶飛魚躍活機必現(xiàn)矣。

         

        然中道雖為常道,亦為常理,仍不可不有掛搭之處,當輔以氣論之說。蓋理在氣中,乃可盈縮聚散,消長往來,變化萬千,生物不已。故以上所言種種,皆以理氣合一為前提。無理即無體,無氣則無形。有理有體,有氣有形,形上形下無間,萬物始備矣。人之性分有理,必稟氣而有形,性理氣合一,體用何嘗可分耶?而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觀理必知象,知象必觀理,顯微之間,不當有隔也。程子所謂“沖漠無朕,萬物森然己備”,當反復玩味也。如同顯微不可作兩截觀,理氣亦不可作兩事看也。惟天道本中,人性本中,氣動則有過或不及。而失性即失天,失天即失道,養(yǎng)氣工夫不可輕忽也。養(yǎng)氣首在知中,知中則知性,知性即知天。而體用一源,顯微無間,誠乃泄漏天機之說,不可不反復參省也。

         

        匆忙之間,無暇多言。賢弟靜慮有得,或可再參也。處今之世,亂象備矣。而弟能一心向道,何能不慰吾情愫?倘能潛心《大易》,驗諸身心,必更上層樓,不東倒西靠,自有本心主宰,亦可斷言也。答之稍晚,乞鑒諒焉。

         

        專此布復    即頌

         

        時綏

         

        張新民

        西歷  二0一三年三月廿六日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