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郭曉東】歷史書寫中的“史料”與“史義”:從孔子作《春秋》談起

        近代以來,歷史學家每每認為史家的任務是據(jù)事直書,如實客觀地還原歷史之真實,從而頗將史料學等同于歷史學。但這并不符合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精神。中國傳統(tǒng)史學深受孔子作《春秋》的影響,一方面注重史實的陳述,但更重視史實所蘊含的義理內涵與思想意義。從漢代的司馬遷、班固,到近代的蒙文通,莫不是如此。對于歷史書寫而言,“史料”與···

        【郭曉東】悌德: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

        在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中,悌德與孝道往往相提并論,被認為是一個人最為基本的德行。關于孝道的重要性,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都能理解與認同。在中國人看來,愛、敬自己的父母,既是出于人的天性,也是一個人所當然應該做的。

        【郭曉東】由大一統(tǒng)而通三統(tǒng):中華民族共同體何以成功建構?

        根據(jù)“通三統(tǒng)”的原理,王朝可以更迭,但王朝更迭背后的邏輯是“天之歷數(shù)”的體現(xiàn),得此天命者方為“正統(tǒng)”。如果說“大一統(tǒng)”是從天道與人道的相須關系中奠定中華文明所具有的基本價值;那么,“通三統(tǒng)”說則從兼具三代之“正月”而承認過去王朝也具有天道之合法性,意味著對過去歷代共通之價值觀念的認可、學習、繼承與保守,由此中華文明方得以···

        郭曉東:從公羊學視野看中華文明之賡續(xù)不已

        2022年4月26日晚上19點,廈門大學人文大講壇第114講、朱子學與中國文化系列講座第57講在線上準時開講。本次講座的題目是《從公羊學視野看中華文明之賡續(xù)不已》,主講人是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兼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郭曉東教授。主持人為廈門大學哲學系朱人求教授,評議人為西安交通大學哲學系劉俊···

        【郭曉東】董仲舒《春秋》學之“異外內”——以何休為參照系

        “異外內”之說,是兩漢公羊學最為核心的義旨之一。由于兩漢公羊師說大多失傳,董仲舒之說相對零散,唯有何休留下系統(tǒng)性的公羊“異外內”說。何休的“異外內”說,在董仲舒那里大體已具。董仲舒的論說雖然語焉不詳,但通過以何休為參照系,則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大體上說,董、何對“異外內”的理解并沒有太大的差異。然而,在對一些《春秋》···

        【郭曉東】在史學與經學之間 ——朱子《春秋》觀的再檢討

        朱子在不同的場合,對《春秋》的說法頗有出入。其或視《春秋》為史學,認為讀《春秋》“只如看史樣看”,亦否認《春秋》有義理、書法、條例。但朱子同時又無法否認《春秋》作為五經之一的事實,認為孔子作《春秋》是“致治之法垂于萬世”,在這一經學的意義上,朱子又不得不承認《春秋》有義理、書法與條例。在經學維度上看《春秋》,朱子···

        【郭曉東】“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別解

        作為道德原則來講,以義利之辨分君子、小人,可視為一種修己之學,然修己本身不足以平天下。作為政治原則來講,“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一語有兩層內涵:一是有“位”之“君子”不當與民爭利;二是有“位”之“君子”當以“義”化民,此不僅合孔孟先富后教之義,且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亦得以充分體現(xiàn)。就此而言,以“位”分君子、小人,似更合乎···

        【郭曉東】論陳立對《春秋》“王魯”說的發(fā)揮

        陳立明確區(qū)分了“衰周之魯”與“《春秋》之魯”,認為孔子作《春秋》,以《春秋》當新王,從而托魯為王者乃“《春秋》之魯”,而非“衰周之魯”。同時,陳立在為何休《公羊解詁》作新疏時,不僅全面繼承了何休的“王魯”思想,并且順著何休、徐彥的思路,對《公羊》本文的“王魯”意蘊作了進一步的闡釋與發(fā)揮,從而使得何休的“王魯”思想被更為徹底···

        【郭曉東】論《春秋董氏學》與《春秋繁露義證》——對董仲舒的不同詮釋

        康有為《春秋董氏學》成書于光緒二十年(1894),并于光緒二十三年(1897)冬由上海大同譯書局刊行。同《孔子改制考》一樣,該書之作,是試圖為其維新變法思想作進一步的理論論證。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