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張新民】思想史上的驚雷——紀念王陽明龍場悟道500周年

        欄目:往圣先賢
        發(fā)布時間:2011-12-05 08:00:00
        標簽:
        張新民

        作者簡介:張新民,西歷一九五〇生,先世武進,祖籍滁州,現(xiàn)為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教授(二級)兼榮譽院長。兼職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委員,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理事,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明史學會王陽明研究會副會長。著有《存在與體悟》《儒學的返本與開新》《陽明精粹·哲思探微》《存在與體悟》《貴州地方志考稿》《貴州:學術思想世界重訪》《中華典籍與學術文化》等,主編《天柱文書》,整理古籍十余種。

         
             
              
             
            摘要:王陽明的龍場悟道猶如思想史上破空而來的一聲驚雷,為官學籠罩下沉悶單調的士大夫社會吹來陣陣清風。它不僅說明王陽明個人已突破了生命磨試的大關大隘,實現(xiàn)了人生旅途質的大跨度飛躍,使自己的心學思想有了生死智慧的哲理奠基,而且也象征著與朱子學不盡相同的另一條成德之學已獲得了歷史與實踐的雙重肯定,是儒家重新調整內在發(fā)展理路所作出的一種新嘗試,代表了孔孟程朱以來思想發(fā)展史的又一高峰,構成了思想史敘事結構最耀眼的事件。 
             
           關鍵詞:王陽明  龍場悟道  生死智慧  思想突破
            
             
            
              西元1508年,乃是中國思想史敘事結構最值得紀念的歷史性年代。這一年,王陽明得罪朝廷權貴,受到貶謫處罰后,經過千辛萬苦的長途跋涉,終于躲脫宦官劉瑾一路派人追殺的生死險境,到達了他的謫居地——貴州龍場驛(今修文)。但是龍場萬山叢棘、四處蟲蛇毒瘴的自然環(huán)境,并沒有讓他從生命的緊張和焦慮中走出來。他感受到的依然是人生的無窮困厄。這種困厄由于死亡的光照所顯現(xiàn)出來的生命局限性與不完全性,作為一種切身的實存感受,甚至較之以前愈加突出而難以擺脫。在自然的威逼和死亡的極限體驗中,他不能不反復追問生命存在究竟有何意義,人生航船的終極歸宿應當駛向何處,于是筑石棺自誓說:“吾今惟俟命而已,他復何計?”“他復何計”乃指排除一切世俗念慮的干擾,一心一意只作關涉終極存在的形而上學探問。“俟命”也并非消極地等待命運的判決,《中庸》早就說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為道”,外在的天命也可是內在的性德,需要以內省的方式來聆聽它的聲音,等待它的召喚,跟從它的引領,實現(xiàn)它的意義。這就是儒家一貫強調的盡心知性即知天的本體論及相應的工夫系統(tǒng)。正如康德所說,人是形而上學的動物。只有人才有意義的追求,價值的關懷,形上的探問。王陽明之“俟命”即意味著要徹底解開存在的形上謎底。他是以聆聽天命的方法來嘗試形而上學的探問。這是以不探問為探問之方法路徑,以尋找存在的形而上學解答,也可說是以重返客觀世界之內的主觀世界之法門方式,來徹底把握既關涉到主觀并必然涵攝客觀生命和宇宙秘密的形上答案。誠如釋家所說:“道假眾緣,復須時熟,非分強求,死而無證。”(慧皎《高僧傳》)“俟命”即排除了一切非分強求,在默契證會的時機境域中靜俟生命的啟示。
            
            
            性德透過心靈所顯示出來的召喚及引領,即是天命的召喚及引領,必須借助于它才能找尋到生命的終極目的,作出孰去孰從的人生抉擇。析而言之,即陷入龍場人生絕境和生命厄機之中的王陽明,他所面臨的命運抉擇是不僅要從世俗外部的得失榮辱中超越出來,而且更要從生命內部的生死實存的困擾焦慮中解脫出來。正如一個民族總是在歷史轉折的危機與苦難的時代嚴肅思考自身歷史文化命運的發(fā)展方向一樣,作為個體的人也總是會在生命面對絕境的重大關頭重新追問或反省存在的意義或活與不活的理由。在日夜端居靜一之中,他苦苦探尋人生意義的究竟真實,時時內觀生命存在的終極價值,在與古代圣哲的“內在融通”體驗中,領悟當下應有的行為原則:“因念圣人處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彼倪@一源自生命內部的“呼躍”,乃是對人與宇宙真實溝通的強烈驚呼感嘆,人與意義世界合一的不自覺的喜悅雀躍,代表了生命契入道境的震撼,靈魂獲得自在的顫動,精神達致超越的振奮,心靈開啟智慧的敞亮,猶如思想史上破空而來的一聲驚雷,不僅個人長久蓄積的生命疑難問題渙然冰釋而理順,滿天陰霾頃刻間就風卷電掃般消遁,當下化現(xiàn)為萬里無云萬里天之浩蕩晴空,而且社會致思的范型取向困惑也迎刃得解而緣熟,意味著打破了程朱籠罩下的數(shù)百年沉悶官學空氣,吹拂出思想文化新天地的陣陣春風。這就是歷史上最為震撼人心的思想性事件——龍場悟道。
            
            
                龍場悟道說明王陽明已突破了生命磨試的大關大隘,實現(xiàn)了人生旅途質的大跨度飛躍,使自己的心學思想有了生死智慧的內明性心性奠基。它不但是王陽明個人心路歷程長期探尋的轉折性關鍵象征事件,而且在貴州學術史乃至整個中國思想上也有巨大的歷史象征意義。
            
            
                從個人心路歷程看,盡管王陽明從11歲起就有了成圣成賢的生命志向,但卻長期馳騁于辭章詩文,出入于釋、老二氏。雖然他也按照宋儒“尊德性”的工夫論要求,不斷以向外“格物”的知識論方法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甚至花費了七日的潛修時間來窮格竹子的道理,但結果卻加重了“圣人情結”引起的內在焦慮,使生命處于有限與無限極度對立的緊張之中,以致不能不慨嘆“圣賢是做不得的”。因為以有限的生命去窮盡外部世界無限的事事物物,如此才能成圣成賢,成圣成賢豈不就是一句空話?然而成圣成賢如果真只是一句空話,則非僅人生意義難免不發(fā)生危機,即孔、孟所說亦必然有如厚誣來者之言。而龍場悟道的巨大歷史性意義,則正在于置身生死威逼的邊際體驗中,反使其直接把成圣成賢的工夫,扭轉為向內領悟終極意義,從而最終發(fā)現(xiàn)了生命存在的本體依據(jù),了解到人之所以為人的究竟真實,并自覺地返歸到儒家正學的路途上來,主動地地以儒家精神價值為本位建構自己的心學體系,使成圣成賢之學真正有了親證親歷的內明性心性體驗,獲得了生死智慧的超越性經驗奠基。故龍場悟道以后,王陽明的學問宗旨才發(fā)生了關鍵性的轉變,他的精神蘄向已從毀滅性的存在威脅中超越出來,并重新找到了生命發(fā)展的津度航向,獲得了生命提升的最終歸宿。恰如行潦萬千曲折之后驀然直趨浩瀚大海,泥途百度艱難以后扶搖疾上廣袤云霄,無論境界或氣象,都與海天同一寥闊而無盡,共大化同一終始而長存。從此以后,他便踏上了一條“盡性立命”——盡主觀之人性,以立客觀之天命的人生不歸之路。
            
            
                從貴州學術史發(fā)展演變的情況看,龍場悟道更是一件石破天驚的象征性思想大事。因為自東漢尹珍以來,儒學大傳統(tǒng)即不斷傳入黔地,并在大小傳統(tǒng)互動的過程中推動了地方教育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但至少遲至明代中葉以前,貴州歷史上仍從未出現(xiàn)過較具規(guī)模的地域性思想學派。真正的地域性思想學派的形成,要到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后,才具備了較為成熟的歷史條件和學術條件。換句話說,龍場悟道即意味著心學思想體系的誕生,而心學思想體系的傳播則是通過龍崗書院與文明書院的講學活動得以展開和推廣的?!扒兄袝?,自龍崗始也,龍崗之有書院,自王陽明先生始也”。正是在王陽明的影響下,貴州不僅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的書院講學活動,使心學思想得以迅速傳播,而且通過講學活動也涵化培育了一批地方心學人才,形成了全國較早的地域性心學學派——黔中王學。
            
            
                黔中王門的代表人物有陳文學、湯伯元、孫應鰲、李渭、馬廷錫等人。他們承先啟后,尋途探求,推波揚瀾,終生不已,可說一方面發(fā)揚光大了王陽明傳下的心學思想,使其朝著更加質樸篤厚的方向發(fā)展,一方面也擴大或加快了儒學在貴州的傳播范圍和速度,使本土學術文化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新氣象。自黔中王門產生以后,貴州士習丕變,人才浸盛,文教之風范圍全省遠近各地區(qū),名臣大儒甚至敢與中原名宿爭雄長,流風余韻沾溉黔省數(shù)百年,降及晚近仍發(fā)出極大的聲光電響,慎終追始,溯源考流,仍不能說與龍場悟道那頗具象征意味的一幕毫無關系,更不可說與思想上如此具有歷史性震撼力量的事件沒有邏輯上的關聯(lián)。
            
            
                龍場悟道當然更是中國思想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象征性事件。王陽明遠祧孟子,直承象山,針對程朱理學越來越脫離人的生命而知識化、形式化、外在化的傾向,特別是其末流暴露出來的支離破碎的弊病,以更加簡易直截的工夫與“先立乎其大”的入手方法,開辟了另一條與朱子不同的成德之學,拓寬了主體自立自主的精神價值世界,展示了道德自律與人格挺立的實踐精義及其具體路徑。他在龍場悟道之后,向諸生講說的“心外無理”、“知行合一”等理論主張,實際就是強調人的生命內部有著道德理性和道德情感,人性內部也潛藏著無窮無盡的德用智慧與價值資源。真理不是與人的生命毫不相關的身外物。無論心靈或人性,都是精神價值的巨大寶藏。知識論不但應與人的活潑生命結合,甚至也應與宇宙論結合,不能離開人的生命行動與有體有用的宇宙大化來空談知識或格物,使知識或格物變得與宇宙人生各種問題都互不干涉。人是萬物之靈長,可以裁成天地,曲成萬物,參贊宇宙間的一切造化活動,所以人所要作的努力,就是要本著與天地一體的自強不息精神,將生命本有的無窮德用顯發(fā)出來,化為活潑潑的社會實踐行為,真正作到體用浹然合一而無有絲毫割裂。王陽明可說是繼朱熹之后,中國思想史上的又一發(fā)展高峰。他的各種人生努力與致思方向,都代表了儒家重新調整內在發(fā)展理路的一種嘗試,是儒家力求改變衰敝頹廢社會風氣的再奮斗或再努力。他的影響后來遍及大江南北,遠被日本、朝鮮及其他世界各國。陽明學作為一種國際性的學問,已超越了國界并引起了眾多學者的廣泛重視。但考察其傳播源流,追溯其思想歷程,則仍以貴州為伊始,依龍場為轉移,誠如王學益《改建陽明祠記》所說:“陽明之學言于天下,由貴(州)始也?!闭怯捎邶垐鑫虻赖南笳餍砸饬x極為巨大,所以修文至今仍被海內外學者推尊為“王學圣地”。
            
            
            王陽明之所以能在龍場形成并傳播他的心學思想,還與貴州人民對他的養(yǎng)育和幫助密不可分。他在貶謫期間自然飽嘗各種人生摧殘與折磨,但也深刻感受到邊地民眾質樸人性的可貴和可愛,透過黑暗專制的縫隙,他呼吸到了民間小傳統(tǒng)自由清新的空氣。譬如彝族首領安貴榮知道王陽明在龍場的艱難處境后,便主動在生活上給予他各種照顧,使他通過與少數(shù)民族“禮益隆、情益至”的密切交往,看到了人世間還存在著心靈與心靈溝通的意義世界與情感世界,從而鼓舞了他的存在抉擇勇氣,加強了他對人性尊嚴的信心,激發(fā)了他悟道傳道的生命熱情。他相信人人都有生命成長的要求,天下沒有不可化之人。人有已實現(xiàn)之善,有未實現(xiàn)之善,教育的目的則為鞏固已實現(xiàn)之善,實現(xiàn)未實現(xiàn)之善。他在貴州質樸的文化風氣下講說本心之至善,并積極開展各種淑世教化活動,很快就引起了讀書士子的強烈共鳴,并獲得了教化生命的真實效果。這自然對他一度受到傷害的心靈是一種莫大的慰藉。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們才認為不僅王陽明影響了貴州人民,而且貴州人民也影響了王陽明。心學之風行天下,貴州文化實有功焉!
            
            
            還有必要說明的是,黔中王學一方面透過自己的文化視域解讀王陽明,從而將心學系統(tǒng)大心仁人的絕對主體性精神作了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另一方面他們也充分發(fā)揮了地方質美民風與陽明心學相互結合的優(yōu)勢,使自己的學風始終沿著踏實篤樸的方向發(fā)展,盡管黔中王學自身也有著消長盈虛、榮枯升降的變化過程,但卻始終未出現(xiàn)其他王學末流常見的空疏放縱、狂放玄虛的弊病。這自然與地方文化質樸純厚的風氣大有關系。王杏在王陽明逝世且被打為“偽學”之后巡撫貴州,漫步貴陽街頭巷尾,竟不時聽到藹藹越音,詢問緣故,始知是“龍場王夫子之遺化”。這正是世俗生活充滿了精神性根據(jù)的象征。藹藹越音已將歷史化成了存在論意義上的廣袤情感天地,可見貴州人民不僅在理論或觀念層次上繼承和發(fā)揚了王陽明的思想學說,而且更在生活世界的實際行為中永遠銘記和懷念著這位歷史上的文化巨人。
            
             
            
            西元二〇〇八年陽明先生龍場悟道后之五百年十月識於水心溪夢館之晴山書屋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