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嚴壽澂】《近世儒教與基督教的接觸》序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13-06-06 08:00:00
        標簽:
        嚴壽澂

        作者簡介:嚴壽澂,男,西元一九四六年生,上海人。華東師范大學碩士,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博士。現(xiàn)執(zhí)教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教授,兼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及美國克萊蒙研究生大學(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宗教學院經(jīng)典詮解研究所(Institute for Signifying Scriptures)特約研究員。治學領域為中國學術思想史與古典文學,旁涉政治思想及宗教學。撰有專著《詩道與文心》《近世中國學術思想抉隱》《近世中國學術通變論叢》等。

         

         

         

         

        《近世儒教與基督教的接觸》序

        作者:嚴壽澂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孔子2564年暨耶穌201357

         

         

         

        儒之為“教”,在中國傳統(tǒng)中本無異議,然而是否即是今人所謂宗教,則爭議已久,難有定論。所謂宗教(religion),原是一個西方概念,百年前從日本轉(zhuǎn)手而入中國。日人以佛教之“教”與佛教諸宗之“宗”合為一語,用以翻譯religion,顯然以為,西文中的religion,與中國從前三教之“教”有異,佛教屬于religion,儒教則否。此一“宗教”觀念,無疑是以基督教的形態(tài)為凖。中國知識界普遍接受這一看法,以為儒門非宗教,故多用“儒家”一詞;若稱“儒教”,往往隱含有“思想專制”之意(儒家既有宗教性,便容不得異見,對于其教誨,不論理解還是不理解,都須恪遵勿違)?!暗兰摇币辉~,指稱老莊一派哲學,以與神仙黃白術的“道教”區(qū)別,亦是出于同樣的理由。而此二詞,原本可以通用。就其為諸子百家中的一家而言,則為道家;若指其教訓、教誨等,則為道教。近年來西方學界,因比較宗教學的長足進步,對于原來以基督教形態(tài)為準繩的“宗教”概念,頗有修正,于是對儒家是否可算“宗教”,別有新的看法。如Mary Evelyn Tucker認為,“衡量人類社會中什么是宗教,西方諸一神教的關切面,并非唯一的準則”;“宗教不必定要像西方一樣,體制化、教典化、神學化;也不必定要像西方一樣,關切唯一上帝的性質(zhì)為何,關切超自然與自然之間的界限,熱衷于原罪、得救、來世之類辯論”。[1]亦即討論宗教,不可為基督教形態(tài)所囿。早在八九十年前,康有為即曾指出:

         

        夫今人之稱宗教者,名從日本,而日本譯自英文厘離盡(religion)耳。……其意實曰神教云爾。然厘離盡之義,實不能以神教盡之,但久為耶教形態(tài)所囿,幾若非神無教云爾。夫教而加宗,義已不妥,若因佛耶回皆言神道,而謂為神教可也。遂以孔子不言神道,即不得為教,則知二五不知十者也。[2]

         

        此一看法,與當時通常意見大不同,可謂孤明先發(fā)。

         

        儒家固然有“神道設教”的一面(《周易·觀卦·彖辭》曰:“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保?,然而儒之所以為儒,則不在此。儒家之教,其所重在于人文化成,在于如何堂堂正正做一個人;亦即所重在社會、人文、倫理諸方面,似乎缺乏西人所謂超越(transcendence)層面的關懷。以此而論,儒之為“宗教”,似不甚夠格,尤其是超越性,頗多學者以為缺乏,至少不顯著。然而依史華慈(Benjamin I. Schwartz)之見,凡所謂軸心時代的各大文明,有一共同之處,即對于實然狀況,是出乎其外,越乎其界,予以否定,孔子轉(zhuǎn)向內(nèi)在的仁之根源,老子書致意于無名的實在,皆為其例。[3]Rodney L. Taylor則指出,儒家是否絕無超越性,學界尚多爭議,而且更須知,所謂超越性,固是西方宗教傳統(tǒng)(猶太、基督、伊斯蘭)的根基,世界其它宗教,如印度教、道教、神道教等,未必如此。不過佛、道諸教,雖缺乏所謂超越性,卻有其替代之物,如教典(scripture)。儒則不然,孔子不談神怪,不顯奇跡,亦無特異的知能,然而這無礙于儒之為宗教。理由是:儒家有“絕對”(Absolute)的觀念,且有一套使人能向此作最終轉(zhuǎn)化的方法。[4]此處的“絕對”,正是儒家所謂“天”。

         

        近世儒學宗師棲霞牟離中(宗三)先生正持此說,云:“孔子的基本觀念,總起來只有兩個:一為仁,二為性與天道。”所謂仁,就是“創(chuàng)造性本身”??陀^而言,謂之天道;主觀而言,則曰性。由此可知:“一般人常說基督教以神為本,儒家以人為本。這是不中肯的。儒家并不以現(xiàn)實有限的人為本,而隔絕了天。他是重如何通過人的覺悟而體現(xiàn)天道?!薄叭褰塘⒔痰闹行呐c重心”于是便落在“如何體現(xiàn)天道”之上??傊?,“宗教可自兩方面看:一曰事,二曰理。自事方面看,儒教不是普通所謂宗教。它將宗教儀式轉(zhuǎn)化而為日常生活軌道中之禮樂。但自理方面看,它有高度的宗教性,而且是極圓成的宗教精神。它是全部以道德實踐貫注于其中的宗教意識宗教精神。因為它的重點是落在如何體現(xiàn)天道上。”[5]有關儒家的宗教性,這是最好的說明。

         

        新加坡龔道運教授先生,為離中先生高第弟子,以發(fā)揚光大乃師之學為職志,埋頭著述,繼晷窮年,不務聲氣,不慕勢榮,與同時儕輩志趣迥異。他日或有人撰著近世星洲儒林傳,先生當入首選。先生乃中國哲學專家,于孔孟儒學、先秦諸子、宋明理學,沈潛甚深,于西方哲學亦造詣不淺,故研治中國哲學,既能深入原典,把握中國傳統(tǒng)學術原有之脈絡,又能以今人所熟悉的現(xiàn)代哲學觀念對之作解釋,于是多有創(chuàng)獲。

         

        儒之為教,西方意義上的哲學、宗教二者,實兼而有之,論儒學而不及于其宗教性的一面,終隔一層。道運先生于此,深有解會。且所謂儒家傳統(tǒng),本非一成不變之物,若無魏晉隋唐間佛教之輸入,何能有陳寅恪先生所謂“一大事因緣”的新儒學(宋明理學)出現(xiàn)于世?近世中國在社會、經(jīng)濟、政治、學術諸方面一切劇烈變遷,皆因受強勢西方文化的激蕩而起。而西方文化,并不僅僅是科學與民主,若無耶教,即無今日所謂西方文化。(英國學者Richard KochChris Smith最近合著一書,題為《西方的自殺》,以為所謂西方,有六大特點,即基督教、樂觀主義、科學、經(jīng)濟成長、自由主義、個人主義.。[6])欲明了中國學術文化在近代的變遷歷程以及預見或指示今后發(fā)展的方向,中西文化的接觸與會通必須探究。棲霞牟先生創(chuàng)立的新儒學,正是致力于中西哲學會通所成之果,至于儒、耶二教的接觸乃至會通,雖有所涉及,卻未遑深論。近年頗有人從事于此,今日中國大陸,且漸成一顯學,然而有如棲霞先生之學識與魄力,融中西于一爐而冶之者,似尚未見。

         

        道運先生秉棲霞之教,自新加坡國立大學退休以后,用力于儒教與基督教接觸及會通的研究,屏絕人事,孜孜不倦。十年間,相關資料大體已收集齊備,并撰成論文數(shù)篇,以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米憐(William Milne)、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理雅各布(James Legge)諸傳教士為例,探討儒教與基督教在十九世紀的接觸。先生治學,不尚空談,一以文獻為凖,言必有據(jù),同時又能以哲學家的思理密察作深入而細微的論析,借用中國昔時術語,可謂兼具漢宋二學之長。原期更以十年時光,對近代基督新教入華以來儒、耶二教的交往互動,作全面而透徹的研究。此書若成,當為漢語學界一大事。惜乎昊天不吊,甫及七十之年,癌生于腸,藥石無效,遽歸道山。未竟之業(yè),只得留待于后來者了。

         

        先生遺孀陳月慧女史,將先生闡說儒、耶二教接觸諸文已撰成者,配以論述儒家宗教性的相關文字,匯為一編,承許仲毅先生大力鼎助,上海人民出版社允予刊行,庶可告慰于先生在天之靈。澄不敏,于先生之治學與為人,粗識端緒,受月慧女史之命,聊書數(shù)語以為序。

         

                                                                         戊子十月上海嚴壽澄識于星洲

         

        [1] “The Religious Dimension of Confucianism in Japan,”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48.1 (Jan. 1998): 14.

         

        [2] 〈孔教會序〉,《最近康南海文集》影印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80輯),頁436。

         

        [3] “The Age of Transcendence,” China and Other Matter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 1996), p. 67.

         

        [4] “The Religious Character of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48.1 (Jan. 1998): 80-84.

         

        [5] 《中國哲學的特質(zh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頁130-31,136140,138(第十二講〈作為宗教的儒教〉)。

         

        [6] Suicide of the West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2006).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