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郭曉東作者簡介:郭曉東,男,西元一九七〇年生,福建霞浦人,復旦大學哲學博士。現(xiàn)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著有《識仁與定性——工夫論視域下的程明道哲學研究》《宋明理學》(第二作者)《經(jīng)學、道學與經(jīng)典詮釋》《戴氏注論語小疏》《春秋公羊?qū)W史》(第二作者)等。 |
書名:戴氏注論語小疏
作者:郭曉東 注疏
ISBN:9787567520653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08-01
編輯推薦
1.《戴氏注論語》是晚清以《公羊》義釋《論語》的重要著作,不論從經(jīng)學史上,還是從思想史上,都對后世產(chǎn)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
2. 復旦大學郭曉東教授對戴氏注之出處、涉典章制度與義理之術(shù)語,尤其是大量涉及《春秋》與《禮》的內(nèi)容加以疏釋。
內(nèi)容簡介
戴望,晚清今文經(jīng)師。征古訓注圣經(jīng),表彰顏李之實學,更發(fā)揚《公羊》之微言大義,欲貫經(jīng)術(shù)、政事、文章于一,救世敝而維圣教。戴氏深善劉禮部《述何》及宋于庭《發(fā)微》,顧其書皆約舉,大都不列章句,輒復因其義據(jù),推廣未備。故《戴氏注論語》依篇立注,為二十卷,皆檃括《春秋》及五經(jīng)義例,系晚清《公羊》義釋《論語》之重要注本,蓋戴望求素王之業(yè)、太平之治之宏愿。
校疏者郭曉東,復旦大學教授?!洞魇献⒄撜Z小疏》之點校以《續(xù)修四庫全書》影印之清同治十年金陵書局初刻本(據(jù)復旦大學圖書館館藏本影?。榈妆?,校以南菁書院叢書本;并對戴氏注之出處、涉典故與義理之術(shù)語,尤其是大量涉及《春秋》與《禮》的內(nèi)容加以疏釋,撰此《戴氏注論語小疏》,亦其治經(jīng)以經(jīng)世之意。
作者簡介
戴望,字子高,浙江德清人,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卒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三十七。晚清今文經(jīng)師。曾游曾國藩幕府,校書金陵書局,前后凡六年。戴氏主要著作有《戴氏注論語》二十卷、《顏氏學記》十卷、《管子校正》二十四卷,又有未完稿《古文尚書述》。
郭曉東,1970年3月生,福建霞浦人。哲學博士,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主要學術(shù)研究方向:經(jīng)學、宋明理學、先秦儒學。撰著有《識仁與定性――工夫論視域下的程明道哲學研究》(2006)、《宋明理學》(合著,2009)、《經(jīng)學、道學與經(jīng)典詮釋》(2011)等。在《中國學術(shù)》、《中國哲學史》、《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等海內(nèi)外學術(shù)刊物上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五十余篇。
精彩書評
自西漢經(jīng)師以經(jīng)術(shù)飾吏治,致政學合一。西京以降,舊學久湮。晚近諸儒,振茲遺緒,其能特立成一家言者,一為實用學,顏習齋、李剛主啟之;一為微言大義學,莊方耕、劉申受啟之。然僅得漢學之一體,惟先生獨窺其全。故自先生之學行,而治經(jīng)之儒得以窺六藝家法,不復以章句名物為學。凡經(jīng)義晦蝕者,皆一一發(fā)其指趣,不可謂非先生學派啟之也。
——劉師培
由考據(jù)訓詁之精,以通古人微言大義,斐然有述作之志,為《戴氏論語注》若干卷……
——施補華
《戴氏注論語》二十卷……是晚清以《公羊》義釋《論語》的重要著作,不論從經(jīng)學史上,還是從思想史上,都對后世產(chǎn)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
——郭曉東
前言(郭曉東)
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治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xiāng)黨第十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衛(wèi)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注論語敘
附錄一:施補華《戴子高墓表》
附錄二:張星鑒《戴子高傳》
附錄三:莊域《戴子高哀辭》
附錄四:譚獻《戴望傳》
附錄五:劉師培《戴望傳》
附錄六:江瀚《<戴氏論語注二十卷釋文二卷(同治十年刊本)>提要》
附錄七:倫明《<論語注二十卷(同治十年刊本)>提要》
精彩書摘
注論語敘
昔者孔子自衛(wèi)反魯,始定五經(jīng),《詩》、《書》、《禮》、《樂》、《易》是也。猶以為未備,念道既不行,當留其跡以紹明世,于是感麟至而作《春秋》?!洞呵铩分畷啥鴫舻熳饕?。弟子仲弓、子游、子夏之徒,共譔微言,逮至戰(zhàn)國七十子后學者合記所得,次為《論語》。遭秦燔書,文、武道盡,《論語》亦臧壁中。漢興,傳之者有齊、古、魯三家,文字各異,而《古論》分《堯曰》“子張問”以下為《從政篇》,《齊論》更多《問王》、《知道》兩篇,而河間《論語》有三十篇,其增益不可考。安昌侯張禹合齊、魯兩家為之章句,名《張侯論》,篇章與《魯論》同,無《問王》、《知道》兩篇?!洱R論》蓋與《公羊》家言相近,是二篇者,當言素王之事,改周受命之制,與《春秋》相表里,而為禹所去,不可得見,悕已。后漢何劭公、鄭康成皆為此經(jīng)作注,而康成遺說今猶存佚相半。劭公為《公羊》大師,其本當依《齊論》,必多七十子相傳大義,而孤文碎句,百不遺一,良可痛也。魏時鄭沖、何晏集包咸至王肅諸家作解,至梁皇侃,附以江熙等說,為之義疏,雖舊義略具,而諸家之書,則因此亡佚矣。自后圣緒就湮,鄉(xiāng)壁虛造之說,不可殫究,遂使經(jīng)義晦蝕,陯于異端,斯誠儒者之大恥也。望嘗發(fā)憤于此,幸生舊學昌明之后,不為野言所奪,乃遂博稽眾家,深善劉禮部《述何》及宋先生《發(fā)微》,以為欲求素王之業(yè),太平之治,非宣究其說不可。顧其書皆約舉,大都不列章句,輒復因其義據(jù),推廣未備。依篇立注,為二十卷,皆檃括《春秋》及五經(jīng)義例,庶幾先漢齊學所遺,邵公所傳,世有明達君子,樂道堯、舜之道者,尚冀發(fā)其恉趣,是正違失,以俟將來。如有覩為非常異義可怪之論,緣是罪我,則固無譏焉尒。
前言/序言
戴望,字子高,浙江德清人,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卒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三十七。戴氏出生書香世家,祖父戴銘金以詩名嘉道間,父戴福廉學問淹博,是晚清著名學者俞樾的表兄,俞樾十歲即從戴氏問學,前后長達五年。(俞樾:《表兄戴琴莊先生傳》)母親周氏,為著名漢學名宿周中孚之女。
道光二十年(1840),戴望四歲時,其父因兩應禮部試不中,貧病郁憤,客死京師。祖父受此打擊,自經(jīng)身亡。剩下孤兒寡母生活凄慘,家貧歲饑,益無依賴,時時空無,相對啜泣。
咸豐十年(1860),戴望二十四歲,太平天國攻陷江南,望奉母命避居城南東林山中,久而饑困,無所得食。時有親戚方官閩中,遂奉母命入閩。不久湖州淪陷,母親不幸遇難,仰天長號,僵仆絕氣,復忍死出入虎豹群中尋找母親之遺體,終無所獲。后戴望回家招魂葬母。
同治六年(1867),游曾國藩幕府,校書金陵書局,前后凡六年。不過,戴氏之政治主張與學術(shù)取向與曾國藩頗為不合,故亦未嘗得曾氏之重用。劉師培說:“當此時,湘軍甫克金陵,公卿咸慕儒術(shù)者,多偽托宋學以投時尚、博聲譽。先生壯罹兵阨,客游江南,其所講肄,多與世違。一時卿士大夫雖躋先生雅才之右,及論學輒牾齬不相合。而先生特立獨行,竟以此不克伸其志。”(劉師培:《戴望傳》)
同治十二年(1873),戴望卒,時年三十七,友人孫詒讓、施補華、唐仁壽等將其歸葬湖州仁皇山東麓。
戴氏主要著作有《戴氏注論語》二十卷、《顏氏學記》十卷、《管子校正》二十四卷,又有《古文尚書述》,惜其未成而病亟矣。其中《戴氏注論語》二十卷(同治十年金陵書局刻本),是晚清以《公羊》義釋《論語》的重要著作,不論從經(jīng)學史上,還是從思想史上,都對后世產(chǎn)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
……
責任編輯:姚遠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