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晚林作者簡介:張晚林,號抱經(jīng)堂,男,西元一九六八年生,湖北大冶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在湖南科技大學哲學系任教,現(xiàn)任湘潭大學碧泉書院·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兼職湖南省孔子學會副會長。著有有《徐復觀藝術詮釋體系研究》《赫日自當中:一個儒生的時代悲情》《美的奠基及其精神實踐——基于心性工夫之學的研究》《“道德的形上學”的開顯歷程——牟宗三精神哲學研究》《荀子譯注(選本)》等。于2009年以自家之力量創(chuàng)辦弘毅知行會,宣揚儒學圣教,踐行“知行合一”之精神。 |
傳統(tǒng)文化啟思:三大關系處理不好別說你幸福
原標題:為什么人人需要學傳統(tǒng)文化呢?
作者:張晚林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鳳凰國學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七月廿八日己丑
耶穌2015年9月10日
我先從自己的例子講起。中國自從新文化運動以來,就盡可能地在社會生活與教育體制中破壞和廢棄自己的民族文化。這個時代我也趕上了,因此,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在教育中(我讀大學學的是理工科),我對傳統(tǒng)文化沒有任何認知,而且和大家一樣,對傳統(tǒng)文化極盡詆毀和厭惡,可以說,在三十歲以前,我沒有任何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但也許是祖上積德或者前世之因果,使得我接上了傳統(tǒng)文化,既而一發(fā)不可收拾,不但身心安詳,且人生有了目標。這對于人來說,就是幸?!,F(xiàn)在很多人因為不知人生的目的,身心不知寄居在哪里,人怎么可能安詳與幸福呢?因此,現(xiàn)代人不幸福,并不是物質(zhì)貧乏之禍,而是不知人生之目標為何,既而使身心不得安詳,人際關系不得和諧。然而,這些問題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遭遇到的,而傳統(tǒng)文化就是告訴我們這些道理的,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傳統(tǒng)文化。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很專門很高深的知識,對于專家與教授有用,但對于一般老百姓沒有用,那就大錯特錯了。傳統(tǒng)文化是告訴我們做人的學問,做一個好人的學問,一個幸福的人的學問。而做一個好人,一個幸福的人是每人的的愿望與目標,因此,我們不能不學傳統(tǒng)文化。如果一個人學習傳統(tǒng)文化只是為了當博士或教授,而不是利用這個來成就自家的德行,進而惠及社會與國家,那么,他就把傳統(tǒng)文化學歪了,糟蹋乃至褻瀆了圣賢的道理。
作為倫理性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三種關系
那么,學習傳統(tǒng)文化到底能給我們什么利益與好處呢?我們必須明白,我們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為我們沒有一種良好的關系。關系就是能量場,你沒有一種良好的關系,那么,你的能量場都是負面的,你怎么可能幸福呢?馬克思說:“人的本質(zhì)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保R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既如此,關系場出了問題,做人就一定會出問題。因此,關系場很重要,關系場就是你的能量場。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倫理性的文化,所謂“倫”就是關系,故傳統(tǒng)文化就是來協(xié)調(diào)我們的關系場進而注入正能量的。你把傳統(tǒng)文化學好了,不但你的關系場順適,而且能量場正大。這樣,你不但自己幸福,且可以照亮別人。
那么,關系場中有哪些關系呢?傳統(tǒng)文化告訴我們?nèi)绾翁幚磉@些關系呢?
總體來看,人的關系場不外三種,即人與天的關系、身與心的關系,以及人與人的關系。那么,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智慧告訴我們協(xié)調(diào)好了這三種關系是如何利益我們的呢?先統(tǒng)而言之,人與天的關系,使人生有正確的方向;身與心的關系,使人生有博大的格局;人與人的關系,使人生有無盡的能量。下面分別加以說明。
學習傳統(tǒng)文化,體悟人與天的關系,正人生之方向
人與天的關系。這一對關系,現(xiàn)代人很少關心的,因為現(xiàn)代人大多沒有信仰了,只看得見眼前很實在的東西。但其實,這一對關系很重要,因為它牽涉到人生的價值與目標問題。如果人與天的關系不清楚,那這個人對于人生的價值與目標是不清楚的,最終在人生方向上發(fā)生錯誤。
人生的目標是什么呢?大多數(shù)人的回答也許是:過上幸福的生活。那么,怎么過上幸福的生活呢?努力賺錢。這樣,人生的目標就是努力賺錢。很多人就是在這種人生價值中生活與打拼。我們不妨分析一下,這個目標對不對呢?你很難說不對,連飯都吃不上,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沒有,還談什么人生的價值與目標。但我們回過頭來再想一想,如果整個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賺錢的歷史,就是一部吃好喝好的歷史,那不是很可笑嗎?孔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保ā墩撜Z?憲問》)無論社會狀況如何,只知個人的吃喝玩樂,是很可恥的。那人類與動物有什么區(qū)別呢?上天造人有什么意義呢?因此,就整個人類來講,賺錢過上好的生活決不是其根本價值與目標。故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保ā睹献?滕文公上》)這是說,人這種存在有其特別的道理,如果只是吃飽穿暖,過上安逸的生活,那么,這是禽獸之道,而不是人之道??梢姡献記Q不承認賺錢過上好生活就是人生的最終價值與目標。
但我們必須承認,賺錢過上好生活是有意義的,只是這不是人生最終的價值與目標?,F(xiàn)在的人就是在這個地方出了問題。本來,賺錢在人生中只有階段性的意義,或者只有工具性的意義,但很多人卻把賺錢作為人生的最終意義或唯一價值。這就出了問題了。如果所有的人在賺錢的路上一條路走到黑,那么,人類必然偏離其最終價值與目標。這對于人類來說,那是很危險的事?,F(xiàn)在的人,沒錢的時候花費所有的心思與精力去賺錢,有錢的時候盡可能享受,無所不在的吃貨與觀光客就是其體現(xiàn)。中國目前的狀況就如此,吃貨與觀光客充融在每個角落,貌似社會富足安詳,實際里面暗流涌動,因為沒有一個人去思考人生的價值與目標問題,整個人類就是一個物質(zhì)豐盛的動物園,世風焉能不壞。因此,人與天的關系雖然看起來很虛懸,但卻關系到人類的最終和諧與幸福。所以,對于人來說,首先應認識到這對關系的重要性,因為這種關系告訴了人生的根本價值與目標,只有認知并貫徹了這種關系,才不枉為人一世,因為你是在人的方向上生活。荀子曾批評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這固然不好,但若我們“蔽于人而不知天”,則更壞。
那么,人與天的關系告訴我們什么呢?就是按照天的使命去做,或者說,人的所作所為要對得住天。人這種存在是很特別的,做好了,可以上達天德;做得不好,就下滑為禽獸。每個人當然要往上達天德的路子走。人的特別之處就在于:人與天是有感應的。上天造人的時候就把祂的正道與能量灌注到了人的身上,再通過人類的生活與歷史來實現(xiàn)上天的正道與能量。這是上天特別惠顧人類的地方,所以,人身難得,我們要特別感謝上蒼。大家不要以為人就是父母生的,只是一個生物學的過程。其實人最終是天所生的,如果不是,那么就不會有佛教所說的六道輪回乃至因果報應,儒家所重視的祭祀也沒有意義。既然人是天所生,那人一定要依據(jù)天的路子走,要對得住天。如果一個人與天根本沒有感應,盲視這種惠顧,那么,他的生活一定會出問題。
上天把祂的正道與能量灌注到人的身上,就形成了人的良善本性。這樣,人生的價值與目標不是賺錢過上好生活,而是在生活中去表現(xiàn)這個良善的本性,既而惠及別人,成就自己。所以,人與天這對關系就是要求我們盡自家良善的本性,這是人類的最終目的,也是上天造人的根本意義。所以,孟子曰: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知之于賢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孟子?盡心下》)
美味、美色、美聲與安逸的享受,這好像是人的本性。但孟子以為,這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的,天上并沒有作特別的安排,這個要看現(xiàn)實的機遇與人的運氣。因此,這不是人的本性。但仁、義、禮、智與天道之于人,好像是外在的命令,然卻是人的本性中應該完成的,這是上天的安排。因此,不應該叫做命令,而應該叫本性。
所以,我們要認知人與天這對關系,就是讓我們明白到底什么是人的本性,既而在生活中完成仁、義、禮、智與天道。人生最終的價值與意義都在這里展現(xiàn),決不是賺錢之后的吃喝玩樂。這是人生幸福的開始,否則,行尸走肉而已。因為人與天的關系決定了人生的大方向,在這里出了問題,即便富有四海,也未必幸福。孟子曰:
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孟子?盡心上》)
人生之目標,既不是“廣土眾民”的富有,也不是“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的權力,而是完成天性中所固有的“仁義禮智”。不管人處在什么境遇中,都得完成,不因為你得意而增加一分,亦不因為你失意就減損一分。因為這是人生的方向,每個人都不能含糊?,F(xiàn)在的貪官,就是在人生方向上出了問題,再加上有足夠的權力,于是,財富雖然汗牛充棟,結果是自己不能派上用場,還身陷囹圄。一般人因為沒有貪官那么大的權力,因此,人生方向出了問題,雖不至于釀成那么大的災難,但因為方向不對,麻煩總是有的,只是有的顯性的,有的隱性的而已。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總能把握住人生的這個大方向,總是在這個方向上教育民眾,于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總是在五倫之道中和諧運轉。也因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總是在這個大方向上去究竟,而對于發(fā)展經(jīng)濟,賺取資本以滿足人的欲望方面不甚措意。這樣,中國就落后了。于是,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人奮起直追,在傳統(tǒng)文化不甚措意的地方甚是措意,但不覺又亡失了人生的大方向,這里的問題就更大了。所以,我們現(xiàn)在要回過頭把中國傳統(tǒng)的東西找回來,不然,中國就要亡種亡國。這決不是危言聳聽。人生的大方向不出問題,雖然貧窮,但總可延續(xù),因為人找到了永恒的價值與意義。但若人生的大方向出了問題,雖然有一時的繁盛,衰亡是遲早的事,我們以此可以預測天下大勢。
郭店楚簡中的“仁”字
學習傳統(tǒng)文化,調(diào)適身與心的關系,大人生之格局
身與心的關系。在上世紀90年代出土的《郭店楚簡》中有這樣一個字“身心”,一般認為這就是一個“仁”字。這個字意味著如果你把身與心的關系處理好了,那你就是一個仁者的格局。
現(xiàn)代人都很在乎自己的身體,年輕人在乎身體的漂亮,老年人在乎身體的健康。于是,年輕人愛美容,老年人愛養(yǎng)生。但所有這些都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因為大家在乎的都是人的“小體”,而“大體”則沒有抓住。“大體”沒有抓住,美容也好,養(yǎng)生也好,都是枝節(jié)性的修補,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那么,什么是小體?什么是大體呢?小體就是五官與四肢,大體就是心。二者是有嚴格的區(qū)別的,其之于人生的作用與意義決然不同。孟子曰: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孟子?告子上》)
作為小體的五官與四肢,只是純粹的感覺器官,只是隨物而感,并無反思與覺悟能力,且隨著外物的吸引,進一步誘發(fā)感覺而陷入外物之中而不能自拔。這就是“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的意思。但作為大體的心不一樣,它具有反思與覺悟能力,它可以使人從外物的陷溺中超拔出來,使人回到正常的方向上,不被外物牽著走。因此,一個人若能養(yǎng)大體,讓心做主,而不是讓感覺作主,這叫“先立乎其大者”。如此,則小體的感覺決不能破壞大體的覺悟,人生的方向就不會出問題。所以,我們要確保人生的方向不出問題,就必須養(yǎng)心。
但人總是有一個固有的頑疾,就是善于養(yǎng)小體,不知養(yǎng)大體。孟子那個時候就是如此,故孟子感嘆曰:
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孟子?告子上》)
小指伸不直,本來不是很大的毛病,但因為有損美觀,因此,人人愿意不遠秦楚之路去求醫(yī)問藥。但心的毛病已經(jīng)很大了,沒有人覺察到,或者覺察到了也無所謂。這就叫不知輕重。
現(xiàn)代社會因為科學發(fā)達,物質(zhì)豐裕,人們更是只知養(yǎng)小體而不知養(yǎng)大體?,F(xiàn)代人甫出生,就給幼兒買各種玩具,或送入游樂場游玩,使得他們從小就把身的欲望給徹底解放出來,長大以后,自然以游玩與享受為人生的目的,茫然不知人生有更嚴肅與正大的目的在。充斥在電視屏幕上的各類娛樂、選秀類節(jié)目吸引了大批觀眾的興趣,不正是這種價值觀的體現(xiàn)嗎?有報道說,大學是一所美容院。從事實上看,這個說法是很有道理的?,F(xiàn)在的年輕人特別愛美,大學四年,知識沒有學到,德性沒有煉成。唯一的收獲是:自己變得漂亮或帥氣了。只要你一走進大學校園,帥哥美女特別多,吃喝玩樂特講究,但真正學習的很少。為什么呢?因為美色與吃喝玩樂都是養(yǎng)小體的,人在此感覺快樂與舒暢,輕松自如,誰還愿意去在乎心的修養(yǎng)呢?即便是努力學習的人,在現(xiàn)代大學里,也只能學到知識,并不能修心與養(yǎng)德。因為現(xiàn)代大學只教知識,不教智能與德性。凈空法師曾說,現(xiàn)在的大學其實不是學校,而是學店。什么是學店呢?就是像商店一樣,是一種買賣。商店的買賣是商品,學店的買賣是知識。老師賣知識,以換取工資,不論老師的德性如何;學生買知識,以便出去找工作,也不管學生德性煉成否。因此,現(xiàn)代社會整個地把養(yǎng)心這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給亡失了,這是教育中的大問題,從而滋生了很多重大的社會問題。我們講傳統(tǒng)文化,就是要彌補教育中的這個過失,且已時不我待了。孟子曰:
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你家的雞犬丟失了,你知道把它們找回來,但你的心丟失了,你卻不知道把它找回來,這問題就大了。所以,學問與教育的根本道理就是讓人把丟失的心找回來。教育沒有別的,就是這個,既不是學知識,也不是練技能。古人在這個地方非常清楚,但現(xiàn)代人卻胡涂了,被知識教育與技能實驗占據(jù)了所有精力,沒有給養(yǎng)心留下一點空間,那就很危險了。
其實,對于一個人來說,即使就成功而言,知識與技術固然重要,但心更重要,因為心是知識與技術后面的能量場。所以,一個人的最終成功與否不決定在知識與技術,而決定于格局,即你有怎樣的心量與胸懷。因此,養(yǎng)心是從格局上來廣博人的能量場。這個當然比知識與技術更重要。
處理好身與心的關系,就是讓我們從身體的快適中抽離出來,也就是從自我的私人欲望中超拔出來,進而融攝他人與世界,看到別樣的氣象與光明,這就是心量與胸懷,而不在自私中抽空自我。德國基督教神學家舍勒說:
中魔似的注目自己的價值的自我驕傲者必然棲泊于黑暗和冥暗之中。他的價值世界日益暗淡,因為每看一眼價值,在他都無異于偷竊,無異于對他的自我價值的掠奪。于是他變成魔鬼和否定者!他被囚禁在自我驕傲這一牢廬之中;牢廬四壁不停地增長,使他看不到世界的明光。(舍勒:《德性的復蘇》)
可見,一個只關心身體的快適而不能養(yǎng)心的人,一定是一個否定者,乃至是一個中魔的人。這是很可怕的,亦可見養(yǎng)心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養(yǎng)心呢?從負的方面講,有三種境界,即第一不能有我,第二不能有施舍的對象,最后是不能有施舍的東西。不能有我是第一步,一個人只知有我就必然中魔,故空無自我是養(yǎng)心的第一步??諢o自我以后就應在意別人,為別人著想,為別人施舍奉獻,但你也不能著相,好像為那個人施舍了、奉獻了,一輩子記在心頭,渴求那個人的報答。你奉獻施舍以后,即刻就忘記了,你只知要施舍、要奉獻,至于施舍給誰了,奉獻給誰了,乃至于施舍奉獻了什么都是不重要的。養(yǎng)心之所以要做到這三個“不能”,就是讓人不要執(zhí)著于外在的對象,而回到存心本身。須知,一個真誠地為別人著想,奉獻他人的善心,永遠比奉獻的對象與實物更重要。做到了這三個“不能”就空無了外在對象,只剩下一個虛靈的善心了。從養(yǎng)心來講,這是必要的負面的一步。這就好像一個人要養(yǎng)生必先藥石祛病,然后才膏粱滋養(yǎng)一樣。
從負的方面藥石祛病以后,得到一個虛靈的善心,復又可從正的方面開顯養(yǎng)心的三種境界。這三種境界就是:敬畏心、羞恥心與勇義心。為人一世,最低限度應該有敬畏心。且不要求一個人去做好事,哪怕一個人做壞事時,如果此刻他有敬畏心,也是良善的開始。如果一個人做壞事時一點敬畏心都沒有,那么,他虛靈的善心就徹底被遮蔽了,可謂不可救藥??鬃拥膶W生仲弓問仁道的時候,孔子答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保ā墩撜Z?顏淵》)不管你出門去做什么,有一顆敬畏心總是好的。如果沒有敬畏之心,枉談仁道。因此,敬畏之心是對一個人最基本的要求。敬畏什么呢?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保ā墩撜Z?季氏》)落實下來說,就是敬畏一個民族的圣賢與文化經(jīng)典,領悟其精神且在行動中加以體現(xiàn)。所以,我們弘揚傳統(tǒng)文化就有無限的敬畏之情在里面,不是一般的學習知識。如果沒有敬畏之心,那個人一定是小人??鬃佑衷唬骸靶∪瞬恢烀晃芬?,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保ā墩撜Z?季氏》)現(xiàn)代的中國人不尊重自己的民族圣賢,也不去讀文化的經(jīng)典,其實,這不是一個觀點的問題,而是一個做人的問題,說明他沒有一點敬畏之心,只是小人的規(guī)模。舍勒說:“我們一旦關掉敬畏的精神器官,世界就立即變成一道淺顯的計算題?!保ā兜滦缘膹吞K》)你要我讀民族文化經(jīng)典,有什么好處呢?小人不就是這樣每件事在計算利益嗎?
有了敬畏心之后,就一定會有羞恥心。且看古圣賢之言: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泵献釉唬骸皭u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盡心上》)
在孟子看來,人是不能沒有恥辱感的,如果一個人把沒有恥辱感當作一種恥辱,那么,他一輩子就不會招來恥辱。因此,孟子又說,恥辱感對于人是非常重要的,但世間總有一些世故老到而又左右逢源的人,其實他們是不懂恥辱的。如果恥辱感不及別人卻不自覺,那么,這種人又有什么價值可言呢?可見,羞恥是一個人朝君子邁進的必由之路。
由羞恥之心再進一步,就是勇義心,即自覺地擔當人間正道與大義。孔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保ā墩撜Z?為政》)可見,“勇”與擔當大義與正道相關聯(lián)。至此,養(yǎng)心就算完成了,心量與胸懷超越了個人的私欲,此時,人就是君子乃至圣賢。
通過身與心的關系,從而認知養(yǎng)心的三個階段:敬畏心、羞恥心與勇義心的陶冶,就把人逐漸從小人養(yǎng)成了君子。所以,大家在生活中不能知養(yǎng)身,更應養(yǎng)心,因為這牽涉到人的境界與層次。養(yǎng)身你可能獲得享受,但養(yǎng)心卻可以使你上升境界。
學習傳統(tǒng)文化,和諧人與人的關系,實人生之能量
最后來看人與人的關系。上面講的人與天的關系及身與心的關系都是個人的靜養(yǎng)。如果個人的靜養(yǎng)沒有做好,則人與人的關系一定搞不好;相反,如果個人的靜養(yǎng)做好了,就為獲得優(yōu)良的人際關系準備好了根基。所以,我們個人靜養(yǎng)好以后,還應走出來,去調(diào)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可以說是正能量的擴散與傳遞。
關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國傳統(tǒng)有五倫之說,即父子、兄弟、夫婦、君臣及朋友,這五種關系窮盡了社會上的所有關系,任何人與人的關系逃不脫這五倫。同時,中國傳統(tǒng)社會對這五倫又有其基本的要求,那就是: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君臣有義,及朋友有信。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一個宗法社會,不像現(xiàn)代社會那樣是市民社會。宗法社會靠倫理來維系,市民社會靠法律來維持。故古代社會法律松弛而倫理嚴密,但現(xiàn)代社會與之相反,法律嚴密而倫理松弛。倫理嚴密以后使得法律可有可無,社會依然可正常運轉,但倫理松弛以后,法律嚴密亦不能呈其效。這也是現(xiàn)代社會亂象叢生的根本原因。人與人之間沒有了一種基本的倫理維系,一切只是靠法律與合同來維持。于是,老板與職員之間簽合同,丈夫與妻子簽合同,甚至父親與兒子也簽合同。合同兌現(xiàn)了,依據(jù)合同各自分得利益,這樣的社會焉能不壞。但中國傳統(tǒng)社會決不如此。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倫理為本,職業(yè)分途”,人的職業(yè)可以不同,但維系的力量都是倫理。倫理是以價值與溫情為本位的,不是以利益為本位的。因此,中國傳統(tǒng)社會盡管貧窮,但卻是溫情脈脈的,不像現(xiàn)代社會那樣冷漠無情。
五倫之中,家庭里有三倫,即父子、兄弟、夫婦。這三種關系之中,父子有親的具體要求就是父慈子孝,長幼有序的具體要求就是兄友弟恭,夫婦有別的具體要求就是夫義婦和。但這三對關系中,每一對關系的雙方都不是對等的,其中父、兄、夫是主導方,子、弟、婦是和順方。即要求父、兄、夫必須起模范作用,具體地說,父慈子孝并不是說只有父親慈愛兒子,兒子才去孝順福父親,而是說只有慈父才能養(yǎng)出孝子。如果父親是一忍人,很難養(yǎng)出一個孝子來。同樣,只有哥哥友愛弟弟,才能引領弟弟恭敬哥哥;只有丈夫有道義,才能引領妻子和順丈夫。中國傳統(tǒng)有“三綱”之說,一般人以為這些都是專制,須知,這三綱都強調(diào)了“綱主”的責任,決不是權力上的,而是道義上的。就夫妻這一綱來說,固然強調(diào)夫為妻綱,但這是建立在丈夫在道義上必須作為妻子模范的基礎上的,決不是對妻子權力上的壓制。故《白虎通義?三綱六紀》云:“夫者,扶也。以道扶接也?!狈蚓褪且缘懒x去扶妻子,這就要求丈夫不但要在生活上照顧妻子,還應在道義上成為妻子的楷模。從這里可以看出,丈夫的責任是很重大的,如果丈夫真正做到了“以道扶接”,那么,妻子有什么理由不和順呢?荀子曰:“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保ā盾髯?修身》)丈夫以善先,妻子以善和,夫婦之道得矣。如果現(xiàn)代人亦希望夫妻和睦,必須吸取古人的這個智慧,丈夫首先要做到“以道扶接”,明白自身的責任,妻子就自然會配合了。
父子、兄弟、夫婦各自明白自己的責任,家庭就自然和睦了,社會亦隨之和諧了。其實,社會上的諸多犯罪,都是由家庭之倫理沒有得到遵守引起的。比如,一個小孩子為什么會去盜竊呢?可能是家庭里父子這一倫沒有搞好,父親沒有起到示范作用,不能培養(yǎng)孩子的孝敬之心。一個在家庭里不能孝敬的孩子,外出了當然會作亂。所以,孔子的學生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保ā墩撜Z?學而》)一個孝子在家里不會犯上,在外面不會作亂。所以,孝很重要,故孔子講“入則孝”(《論語?學而》)。一進家門,不是問父母要什么好吃的,也不是躺在沙發(fā)里看電視,或者在床上舒舒服服睡一覺,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孝”。這樣的孩子出去了一定恭敬尊長,故曰“出則弟”(《論語?學而》)??梢?,孩子在家里都教育好了,哪來的社會問題呢?法律松弛一點又有什么關系呢?因此,古代的官員是很輕松的,他們整天吟詩作賦。比如,像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人,他們都是官員,本職工作是處理政務,但我們更多地知道的卻是他們的文學作品,因為他們有時間去寫文學作品。官員很輕松,但父母卻責任重大,故曰“子不教,父之過”(《三字經(jīng)》)。
現(xiàn)在的家庭徹底松散了,很多家庭一家人一起吃飯都要先預約,不然很難湊齊。這樣的家庭,還談什么家庭教育。家庭松散了,現(xiàn)代人都不能明白各自的家庭角色與責任,于是,父子之道苦,兄弟之道苦,夫婦之道則更苦,家庭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把一切問題都交給社會與法律來解決,官員焉能不忙,法律焉能不密。但官員與法律都是依程序辦事,這里是沒有情的。因此,現(xiàn)代社會盡管可能實現(xiàn)法律的公正,卻是一個少恩寡情的社會。這樣的社會依然是很危險的,因為其能量場出了問題。荀子評論這種狀況是說:“有后而無先,則群眾無門?!保ā盾髯?天論》)只知道犯禁之后以法律懲治,而不知犯禁之先以德義滋養(yǎng),百姓就永遠不能進入文明道義之門,這樣的社會當然是危險的。所以,我們學習傳統(tǒng)文化,決不是要去反對法律的公正,而是要重視家庭教育,拯救當代社會的少恩寡情,還人間以美好與溫情的能量場。
朋友關系與君臣關系屬于社會中的倫理關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都免不了要交朋友,而且朋友的品性、德行、學識對于一個人的影響很大。故古人有“不知其子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左右”之說。為什么看一個人所交的朋友就可以了解這個人呢?荀子解釋說:
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身日進于仁義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與不善人處,則所聞者欺誣、詐偽也,所見者污慢、淫邪、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荀子?性惡》)
遇到一個好老師可以得圣賢之道。同樣,遇到一個好朋友,就可以相互砥礪策勉,于潛移默化中得到仁義忠信的陶養(yǎng)。相反,遇到一個不好的人作朋友,也會在潛移默化中逐漸養(yǎng)成污慢、淫邪、貪利之行,乃至刑戮加身。人的好品行是與朋友的日夕浸染中不自覺得到的,壞品行也是與朋友的日夕浸染中不自覺養(yǎng)成的??梢?,你有怎樣的朋友就給予你怎樣的能量,交友豈可不慎?!故孔子告誡我們“無友不如己者”(《論語?學而》)。因此,我們一定要與君子交朋友,而不要與小人交朋友。君子與小人奚辯?荀子曰:
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丑,不能亦丑。君子能則寬容易直以開道人, 不能則恭敬繜絀以畏事人;小人能則倨傲僻違以驕溢人,不能則妒嫉怨誹以傾覆人。(《荀子?不茍》)
君子有才能,品行是美好的,沒有才能,品行也是美好的,為什么呢?因為君子有才能時能寬容誠摯地開導人,沒有才能的時候能恭敬謙讓地侍奉人。但小人卻不一樣,有才能是丑惡的,沒有才能也是丑惡的,為什么呢?因為小人有才能的時候就傲慢邪僻地貶抑人,沒有才能的時候就嫉妒誹謗地挖苦人。我們可以環(huán)視一下周圍的朋友,有多少是前者,有多少是后者。這二者之于人的能量場是多大的差異啊。同時,根據(jù)朋友對你的態(tài)度也可以反省自身的德行。曾子曰:
同游而不見愛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見敬者,吾必不長也;臨財而不見信者,吾必不信也。三者在身曷怨人!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識。失之己而反諸人,豈不亦迂哉?。ā盾髯?法行》)
為什么你總是不被同游的朋友愛戴呢?是不是你自身的仁德有問題?為什么你不被人尊敬呢?是不是你自身就不像個尊長的樣子?為什么在財物面前別人總是不信任你?是不是你自身的誠信就有問題呢?所有這些都可能是自己德行有失,但你卻去怪罪別人,那不是迂腐而不知禮嗎?
但是,現(xiàn)代人的生活圈子很大,免不了有形形色色的人,有時我們必須與品行低下的人交朋友。但這對于一個有意志力的人來說,問題是不大的,不會受壞的浸染,乃至對于一個有覺悟力的人來說,這也是“有之改之,無則加勉”的機會??鬃釉唬骸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保ā墩撜Z?里仁》)遇到好的朋友當然要向他看齊,萬一遇到了壞的朋友,那也是一次學習的機會,因為他讓我們反省自己有沒有那種缺點。是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你的所有朋友,無論好壞,都是你學習的機會,只是好的朋友從正面學習他,壞的朋友從負面來反省自己。可見,只要我們有足夠的意志力與覺悟力,任何人我們都可以從他那里得到正能量。
最后是君臣關系?,F(xiàn)在帝制消亡,已經(jīng)沒有了君臣,但傳統(tǒng)的君臣倫理依然有效,因為現(xiàn)代社會依舊有上下級的關系。傳統(tǒng)的君臣倫理是最被詬病的,因為這是封建專制的集中體現(xiàn)。其實,這是誤解。首先,我們須明白,在正常情況下,臣子或下級必須服從君主或上級,這是不容討論的,是一個社會正常運行的客觀要求。因為君主的位階高于臣子的位階,正常的社會必須是高位階指使低位階。如果一個社會高位階所發(fā)的號令不能被低位階遵從,那這個社會必然亂套。這不是專制與獨裁。所以,一般情況下,我們應自覺地遵守并執(zhí)行上級的命令與意圖,除非特別情況下,不要去質(zhì)疑,更不能妄加否定?,F(xiàn)代人似乎對于太聽話的人沒有好的評價,以為不是奴性就是拍馬。其實,一個聽話且任勞任怨的下級往往有優(yōu)秀的品格,工作效力會提高很多。其次,我們應知曉,雖然下級應服從上級,這是位階上的需要,但各自的位階又有其倫理要求,特別是對處高位階的人,因為沒有這個倫理要求,高位階的人確實可能產(chǎn)生以權壓人的危險。正是看到了這種情況,孔子要求“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上級驅使下級不能以權壓人,應有禮有節(jié)。在上級有禮有節(jié)的情況下,下級當然也應對上級忠誠。這里強調(diào)了上級的模范作用,故“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上級做好了,下級自然就跟著做好了。最后,一個優(yōu)秀的上級必須能聽得進去下級的勸諫,不能剛愎自用。清人石成金曰:
人之有過,若不自知,惟旁人視之甚明,必須虛己下問,始得聞而改悔。(《傳家寶初集》卷五《知世事》)
任何人都有學識、經(jīng)驗與性格的局限,更何況還有當局者迷的困惑,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聽取別人的意見,以彌補自己的不足。這時,把上下級關系暫時下降為推心置腹的朋友關系,我們就可以獲得無盡的能量。一個高居大位而決不肯虛己而聽從勸諫的人,就必然落得“無友如墮井,陷溺孰援手?”(蔣士銓:《再示知讓》)的結果。這樣,危險就來了。
總之,如果我們在家里和諧了父子、兄弟、夫婦關系,在外面和諧了朋友與上下級關系,我們周圍生活的都是有德的君子,其之于我們的正能量是無法估量的?!芭钌橹?,不扶而直”(《荀子?勸學》),你整天與君子打交道,怎么可能不成為君子呢?!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重五倫而不重法律,其原因正在此也。
結語:得幸福人生只是小成,留正氣于人間方是大成
人生一世所面對的三種關系,中國文化都給予了我們明確的指示與說明,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所在,也是我們必須用心學習的原因所在。但一般人對于人與人的關系體會較切,對于人與天的關系及身與心的關系則多茫然。如果人與天的關系及身與心的關系沒有深切的體會,那么,對于人與人的關系,不會有足夠的智慧與德行善加處理。因此,我們平素應多思考與靜養(yǎng),不要總是在俗務中摸爬與傾軋。傅斯年先生曾說過,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時,剩下三小時是用來思考與靜養(yǎng)的。我們一定要為自己留出這一段時間。一個有高度的人,不但人與人的關系處理得好,一定對人與天的關系及身與心的關系有深切的體認。
以上所說的這三種關系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給予我們的智慧,都需要我們切實去踐行。這是智能與知識的最大區(qū)別。知識無論踐行不踐行,它都在那里,所以,你不必親自去驗證牛頓運動定律。但智慧不一樣,如果你不去踐行,智慧對于你來說就是無。因此,以上所說的所有道理都依賴大家去躬行實踐,不然,都是白說的。中國傳統(tǒng)重視“不言之教”,其意就在這里。陸放翁詩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比绻覀兠恳粋€人都切實躬行實踐,我們豈止是獲得幸福的人生,必將留正氣在人間。須知,在中國文化里,得幸福的人生只是小成,留正氣于人間方是大成。希望我們大家能以此共勉。
責任編輯:葛燦
【上一篇】【貝淡寧】離開自由框架,選擇儒家學說
【下一篇】【金綱】儒學不是儒教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