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離婁上》“反其仁”章單章研究包括分析、綜論兩個層面。從分析的層面看,直面當下困境,把控所有困局,構(gòu)成第一、二節(jié)的群己之辨;“永言配命,自求多?!?,構(gòu)成第三節(jié)的力命之辨;唯有經(jīng)由力命之辨,群己之辨方能達成自身的和諧。從綜論的層面看,以“反求諸己”為功夫,可謂傳孔子、曾子之說;以“天下歸之”為功效,可謂“承上章而言···
本書是作者二十多年來潛心研究中國孟學史的論文結(jié)集,采取歷史—思想史進路,對代表性人物(如荀子、司馬遷、揚雄、王陽明、戴震)、代表性作品(如《漢書· 古今人表》《牟子理惑論》《千字文》)、代表性事件(如《孟子》傳記博士問題、李覯疑孟公案、《孟子節(jié)文》事件)進行了翔實考察,對孟子與先秦諸子、孟子與文史哲、孟子與道佛···
《文以載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一書在哲學—觀念史進路的引導下,化用“歷史學的理想類型”與“社會學的理想類型”,提出孟子文化精神脫胎于源遠流長的禮樂文明與詩書文化,從兩線(道德理想主義、文化守成主義)、六點(仁且智、經(jīng)而權、士則仕、學孔子、距楊墨、尚詩書)呈現(xiàn)孟子文化精神的具體內(nèi)涵,從歷史維度、多元視野厘定孟子文化···
從“理在解語內(nèi)”到“理在經(jīng)文內(nèi)”,可謂《四書章句集注》對于二程予以創(chuàng)新一面的鮮明體現(xiàn)。就此而言,本文考證《四書章句集注》表述“程子曰”的四種變例,最終目的在于更好地領會朱熹用畢生精力注釋《學》《論》《孟》《庸》四部大經(jīng)典的體例與義理。無體則不立,本立而道生,斯之謂也。
直面政治資本對道德資本的傲慢,《孟子》首章設置并敞開的主題是義利之辨。它包括邏輯依次遞進、含義逐漸展開的三個要點:一是堅守義以為上的原則,將道義當作最高原則;二是遵循先義后利的次序,將道義放在第一位,將利益放在第二位;三是追求義利雙成的目的,不因道義而排斥利益,最終實現(xiàn)道義與利益的統(tǒng)一。
2021年5月14日上午,《四書》解讀收官儀式在布置一新的鄒城市電視臺演播大廳隆重舉行,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團隊成員陳來(清華大學國學院)、王志民(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李存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王中江(北京大學哲學系)、梁濤(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我(中山大學哲學系)、孔德立(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
《孟子》“交鄰”章包括兩節(jié):第一節(jié)借實事以彰明天理,仁者與智者無優(yōu)劣、樂天與畏天無高下是孟子王道政治學的根本智慧;第二節(jié)借大勇以夯實上帝,文王之勇、武王之勇志在安民是孟子王道政治學的終極訴求。通過文獻考辨與義理詮釋,可知《孟子》“交鄰”章文法嚴密、意涵豐碩,整章以“畏天之威”“一怒安民”統(tǒng)攝全體、涵蓋乾坤。
2016年上半年,我受聘成為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五年來,專家團隊在陳來、王志民先生的倡議與帶領下,兢兢業(yè)業(yè),群策群力,通過一句句、一章章的解讀方式,先后完成《孟子》《中庸》《大學》《論語》的解讀。我有幸全程參與《四書》解讀,負責解讀《孟子·滕文公篇》、《中庸》第17—20章、《大學》傳七章與傳八章、《論語·先進篇》與《···
經(jīng)過與孟子的辯論,夷子的本心之明被喚醒,親親的特殊性得以證成。厚葬勝過薄葬,仁愛高于兼愛,經(jīng)由親親的特殊性推擴并充實性善的普遍性,這是夷子在“親親”等問題上“逃墨歸儒”最重大的思想史價值;愛父母、盡孝道的本心之明是我們過一種道德人生的必由之路,這是夷子在“親親”等問題上“逃墨歸儒”最切要的倫理學意義。
幾年來,我與殷延祿先生有了頻繁的工作交往,私人交誼日益篤實。他擅長書法,并與《孟子》講授融為一體,特色鮮明,生動活潑,深受各地聽眾喜愛。2018年,他在孟子研究院·孟子書院的“孟子大講堂”系統(tǒng)地講了一遍《孟子》。《孟子的藥方》即是依據(jù)這輪授課的講稿整理而成。
《大學》傳七章以72個字的短小篇幅,通過設問、病癥、后果、勸諭四個層次,試圖解決的重大問題是如何為修身而正心。學術界迄今缺少對于這一章的專門研究,思想史闡釋顯得極有必要。
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的主題是“學以成人”,杜維明先生精辟地解釋為“學做人”。我們學做人,先要回到孔子、孟子的經(jīng)典世界,然后從經(jīng)典世界回到生活世界。要把孔孟之道落實到實際生活當中,就需對經(jīng)典本身有很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