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僅兩萬多字,但對其進行闡釋解讀的著作卻非常之多。《左傳》《公羊傳》《榖梁傳》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典型代表。若再考慮到后人對三傳的進一步解讀,則相關內(nèi)容就非常廣泛,涉及知識面也非常博大。我第一遍開始讀《春秋》和三傳時,還試著對照《史記》《國語》《詩經(jīng)》《論語》等來讀,但發(fā)現(xiàn)僅參考《史記》和《國語》,工作量就···
織之縱絲謂之經(jīng)。即經(jīng)的本義,是織布的時候的縱線。見過老式織布機的人會很容易理解這個,織布的時候,先要確定好經(jīng)線,然后以經(jīng)線為依托,再橫著穿插線——這個叫緯線——最后才能織成布匹。所以有“經(jīng)正而緯成”的說法,這就是經(jīng)線緯線的最早由來。
這是我將之前的讀書筆記做了初步校對以后,重新開始連載。不出意外的話,大概要連載一年多。這一版跟前面那一版相比,主要是修訂了第一遍一些明顯的錯誤,也校對修訂了一些錯別字。
《春秋谷梁傳注疏》二十卷,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宋邢昺等奉詔訂正,令太學傳授。《谷梁》主于說經(jīng),多得精義。魏晉以來,尹更始、唐固等說者共若干家,甯據(jù)經(jīng)詰傳,較之何休之注《公羊》,不啻數(shù)倍過之。士勛此書頗能疏通范氏之旨。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就經(jīng)學視域下的《春秋》學研究而言,“例”與“義”是其兩個關鍵點?!豆攘骸穼W對《春秋》的詮釋,亦重在對《春秋》“例”與“義”的探討。
夫人姜氏歸于齊。
夏,五月,戊戌,齊人弒其君商人。
十有七年,春,晉人、衛(wèi)人、陳人、鄭人伐宋。
六月戊辰,公子遂及齊侯盟于犀丘。箋曰:大夫及君盟正例時,此日者,公及盟例,起公稱疾而使遂請盟。
季孫行父如晉。
夏,曹伯來朝。
公至自會。
冬,公如晉。衛(wèi)侯會于沓。
十年,春,王三月,辛卯,臧孫辰卒。
秋,八月,公會諸侯、晉大夫盟于扈。諸侯何以不序?大夫何以不名?公失序也。公失序奈何?諸侯不可使與公盟,眣晉大夫使與公盟也。
針對今人的科學語境,吾作有《太極圖說衍義》(白話言,未完成)。因不甚滿意,故以朱子《太極圖說解》為底本,參考曹端(明)《太極圖說述解》和馬一浮《太極圖說贅言》,遂成《太極圖說義解》,以作為今科學語境下宗易之門梯也。吾解宋儒經(jīng)典,全不在學術,旨在會其語脈,而順其義理,以接引當下。爾雅臺。西元2018.3.20。
結合上文“八月,乙亥,晉侯讙卒?!敝颂幵崾牵翰患皶r而不日,慢葬也。按照《春秋》之例,諸侯五月而葬,大國卒日葬月。
諸子之尊卑依母親的尊卑為序。按照禮制,諸侯一娶九女:嫡夫人及其姪(嫡夫人兄之子,即侄女)、娣(嫡夫人的妹妹);右媵及其姪、娣;左媵及其姪、娣。具體的尊卑,何休云:“嫡夫人無子,立右媵,右媵無子,立左媵,左媵無子,立嫡姪娣,嫡姪娣無子,立右媵姪娣,右媵姪娣無子,立左媵姪娣
六禮,婚姻禮儀。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幣、請期、親迎。其中,納幣和迎親是較為關鍵的環(huán)節(jié)。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