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先生認為,中國這個國家,“集家而成鄉(xiāng),集鄉(xiāng)而成國。”要振興中國文化,只有“從鄉(xiāng)村作工夫”,通過在鄉(xiāng)村建設中恢復“教化”、“禮俗”、“自力”的文化傳統(tǒng),“伸張、發(fā)揮、開啟”“理性”,重視“自力”,發(fā)揮中國人的“主體力量”,重構鄉(xiāng)村的“社會構造”,恢復鄉(xiāng)村的社會秩序,才能夠在整體上達成“重建中國新社會構造的目標”。
本文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法則”系列訪談的第一篇,該系列訪談專門探討人類依據一整套不斷變化的法則生活意味著什么。我們訪談的對象是那些提出生存法則的人或者深入思考生存法則并尋求扭曲或破壞它們的人。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而孝則是“為仁之本”。但從經典詮釋的角度,卻會發(fā)現“仁”與“孝”之間的張力:仁更具備普遍性內涵,孝則更強調血緣性。但如果從生生和萬物一體的角度入手,重新審視仁孝關系,就會發(fā)現,仁孝之間并不截然分開,仁孝不是二本,仁孝恰恰展現了人在萬物一體中的真實存在。
董仲舒,西漢大儒,廣川(今河北衡水)人,生卒年不詳?!妒酚?儒林列傳》中有載,《漢書》有《董仲舒?zhèn)鳌贰?/p>
《周易》分為經和傳兩部分。傳就是《彖傳》《象傳》《系辭傳》等所謂“十翼”,相傳是孔子作的?!断髠鳌酚址譃椤洞笙髠鳌泛汀缎∠髠鳌贰F渲小洞笙髠鳌肥墙忉屫赞o的,《小象傳》是解釋每卦爻辭的?!洞笙髠鳌泛汀缎∠髠鳌吩臼仟毩⒊善髞頌榱碎喿x方便,被散入到每卦每爻之下,才呈現今天我們看到的面貌。
儒的起源甚早,前賢認識各有不同。而創(chuàng)立儒學,培養(yǎng)儒生,進而影響中國思想文化和教育發(fā)展方向,則肇始于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大家的意見是一致的。孔子私人辦學,招生授徒,要求學生儒服委質,服膺儒教,“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
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崇禮尚信、厚往薄來的邦交理念,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元素,塑造出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和平性特征。琉球主動加入朝貢體系并與明清兩朝保持500余年的友好往來正是歷史的見證。
10月14日上午,屈子書院講壇第35期在汨羅屈子書院沅湘堂開講。北京大學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張學智先生與線下線上41萬多觀眾分享了《王陽明的<大學>詮釋》。講座由鳳凰網湖南頻道全程直播,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教授、屈子書院執(zhí)行院長王琦擔任嘉賓主持。
據《考工記》記載:“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凡畫繢之事,后素功。”《論語·八佾》篇,孔子對子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之問的回答,也使用了“繪事后素”四字。自東漢鄭玄起,歷經唐宋、明清及至近現代,對“繪事后素”釋義解讀的不息分歧,首先就···
先秦時期,“詩”是一種吟詠言志的文學題材與表現形式;“樂”除了具有當代音樂之義,還是樂、詩、舞的統(tǒng)稱。
“君子素其位而行”,出自儒家經典《中庸》,向來為人所習誦。然而,關于此句的理解,學者多將其與“君子思不出其位”相聯系而加以解釋。誠然,二者之間有一定關聯,但言說的側重點并不相同?;焱詣t容易錯過《中庸》此語的核心內涵,筆者嘗試論之。
梁漱溟,近代儒家代表人物。生于西元1893年10月18日,卒于西元1988年6月23日,蒙古族,原名煥鼎,字壽銘,曾用筆名壽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廣西桂林,生于北京。著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后覺悟》《鄉(xiāng)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等。
以《五經》《四書》為代表的儒家經典型塑了中華人文精神,是我們永恒的經典。經典常讀常新,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用我們的思想和眼光去重新理解了經典,一方面是因為前賢為我們留下了諸多闡釋經典的著作,用他們的言說帶給我們全新的體驗。
凡天下之亂,國家之間相互傾軋,根本在于無王。當周幽王失去天下,平王東遷,天下實質無王,從此開始了列國爭奪的局面。春秋經應運而作,當一新王,攝王道以治天下。
10月12日,2023年春秋講壇第五講(總第121講)在孔子研究院學術講堂舉行,山東大學教授孟祥才主講《談談除儒家之外諸子思想的缺失》??鬃友芯吭喝w科研人員和來自社會各界的儒學愛好者參加了講座。
為賡續(xù)中華文脈,傳承弘揚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進青少年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了解,涵養(yǎng)良好道德品質,講好中國故事。近日,孟子研究院鄒魯文化開發(fā)應用研究部聯合鄒魯禮樂團到鄒城市中小學開展“禮樂鄒魯 誦讀中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活動。
孔子的天道觀思想奠定了儒家系統(tǒng)的發(fā)展方向,它既決定了兩漢經學的發(fā)展方向,也決定宋明理學的發(fā)展脈絡??梢哉f,天道觀是以土地為中心構建的儒學系統(tǒng)中比較重要體現。不同學者在論證中國哲學存在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及介紹中國哲學史發(fā)展時,都不約而同會談到天道觀的這個面向,足見天觀道的重要性。
先秦儒學育人思想是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根源和基點的地位??鬃痈侵腥A歷史上第一位提出完整育人規(guī)范與思想體系的教育家,在孔門后學和儒學早期詮釋中形成的豐富教育理念對今天的育人事業(yè)仍然具有重要價值。
宋立林的《孔門后學與儒學的早期詮釋研究》[1]梳理了大量與孔子相關的文獻,藉由孔子與弟子的對話,及其后學的詮釋,勾勒出孔子思想的輪廓,并提出前人所未及論述之處?!犊组T后學與儒學的早期詮釋研究》一書的內容豐富,跨越了文史哲三個領域的研究方法,所運用的材料亦不限于《論語》《孟子》與《荀子》,還有《易傳》《中庸》與出···
根據哲學詮釋學(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的立場,只有存在者是對世界顯現的,而存在者所依托的存在真理一般不顯現自身,這決定了只有通過一種方法論的中介即詮釋學,才能使真理敞開自身隱蔽的意義。加達默爾認為“文本”必須被理解為一個詮釋學的概念,而不能單純從語法學或語言學的角度將其視為一個“完全自足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