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天瑞》記曰:“子貢倦于學,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無所息!’”成中英先生的一生,是為追求真理而“生無所息”的一生。如今,“明月不歸沉碧?!?!愿他在那彩虹隱約的天堂之島,得到最好的安息!
從思想與人物看,孔子等經(jīng)典儒家闡明“仁道”,強調“為仁由己”“敬鬼神而遠之”,為儒家的現(xiàn)世拯救找到了內在的人性根基,天道、人心由此成為國人的基本信仰。儒學在成為國家主導思想之后,又反過來陶冶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現(xiàn)世精神從此在本民族心理中積淀下來。
程顥與程頤是《近思錄》的核心人物,但二程思想差異很大,馮友蘭將兩人分別視為心學、理學的開山。朱子主要繼承了程頤,受其里里外外的影響,《近思錄》偏于理學,且多少遮蔽了其他三人的學問特色。
人的思想,大抵是對自身生存狀況的覺解,以及對生命理想的表達。一種學說,無論產生的機緣如何特殊,既能在思想史上占據(jù)一席之地,必有其自身的價值,適應了人類的某些渴望。此學說若能可大可久,教導大眾走一條自利利他的道路,無疑是一種“好學說”。
從人性發(fā)展看,孔子的“成圣”之道,展現(xiàn)為一個由生理、情感、理性,再到覺性的自然流程,道德理性(非覺性)又是此流程中的關鍵之關鍵。這里所謂的“道德理性”,主要指理性層面的倫理需求,是依靠“仁義”的力量“修己以安人”。該理性的特色,在于其有著濃重的情感因素,它統(tǒng)攝了情與理、利與義、仁與禮、仁與智等人性側面,構成了一復雜的···
說起宋明理學與佛老二氏之糾纏,儼然翻開了一本徹頭徹尾的糊涂賬,其間充滿了復雜的融合與斗爭。今天較為流行的看法是,程朱等儒者遙承孔孟,近汲佛老,創(chuàng)建了一種適應時代的新儒學。但就當事者而言,無論是程朱理學,抑或陸王心學一系的思想家,都決不會認同此說,前者多批評后者“陽儒陰釋”,后者則當仁不讓,自詡最得圣學之真血脈。
在中外文化史上,因編輯整理他人的文章而名垂史冊者,不勝枚舉。這類編纂工作,在材料取舍等方面,帶有個人的價值偏好,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但倘若此編輯者具有后來居上的籠罩性影響,乃使得這一編纂行為,多少類似于將他者之花木移植在自家之園囿,恐怕并不多見。
一頷長須,滿腔憂患,公勸斯民家與孝;天心待復,儒哲云亡,誰言往圣古中今。
“朱陸之辯”作為宋明理學中的一大“是非”,是在“援禪入儒”的思想史背景下展開的。朱子多次批評象山“近禪”,象山對朱子也多有非議,如說:“朱元晦泰山喬岳,可惜學不見道,枉費精神!”事實上,象山說這句話時,朱子的道德學問早已名重當世,他何以還要批評朱子“學不見道”呢?象山本人究竟“見”了什么“道”,從而有了“叫板”朱子的底氣?
文化本身是有生命的。一部文化史,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成長史。中國文化能夠源遠流長、舉世罕見,原因當然很復雜,其中特別重要的一點,恐怕在于我們的古圣先賢能夠洞察天道、世務與人心,彰顯為道德、事功與文章,為后世留下了一部部文化經(jīng)典。這些經(jīng)典,體現(xiàn)著民族精神世界的寬廣、強大與深沉,她們就像天空中璀璨的星群,照亮了我們···
先生之治學,乃以“邏輯清晰”和“價值證取”為宗旨:前者重在以理性化的論說,彰顯中國哲學演變的內在邏輯,勾勒古典智慧的發(fā)展線路;后者旨在回歸中國哲學的本來面目,揭示不同思想家的價值取向與精神追求。
我大抵將李澤厚定位為一個卓越的、有著極強的學問頭腦和理性能力的思想者,一個情系中國并關心人類命運的公共知識分子?!袄硇浴笔俏颐枋隼顫珊裆澜绲牡谝粋€關鍵詞。
宋儒楊慈湖具有濃郁禪學化色彩的圣人觀,與先秦儒學的圣人觀形成了巨大反差。此禪學化傾向,與宋明理學“援禪入儒”的思想文化大背景,尤其與當時心學一脈的“圣人可學”“以覺訓仁”“靜坐體悟”“六經(jīng)注我”等學思風尚息息相關。
竊以為蔣慶先生的“三院制”設想是真正切入時代而有自己獨立思考的大想法。你同意不同意沒關系,質疑它在現(xiàn)時代沒有實現(xiàn)的可能也沒關系。但他的這一設想確實體現(xiàn)儒家通經(jīng)致用的濟世精神,而且富有理論創(chuàng)造性。單單這一點,我想蔣先生的其人其學,都將成為儒學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筆,至少絕不會淪為歷史笑柄的。
有道是“百善孝為先”。儒家孝道就像胎記一樣,印在了每一個傳統(tǒng)中國人的心里。
總體上看,在儒學中,女性和男性作為“陰”和“陽”,就像電池的兩極,是同等重要的。但儒家大體認為,男人的社會責任大一些,女人的家庭責任大一些?!胺驗槠蘧V”之類,也不是要丈夫支配妻子的意思,而是要丈夫為妻子作表率。但我們切忌走上另一種極端。
王陽明的致良知工夫論,堪稱傳統(tǒng)儒家修身工夫的正法眼藏,也一直是現(xiàn)代學者論說不休的學術熱點。陳立勝先生《入圣之機》一書,以陽明學“致良知工夫”“良知論”“知行合一”“心外無物”“心外無事”“龍場悟道”等著名論題為焦點,從修身工夫的向度對陽明心學的內涵予以追本溯源,抽絲剝繭,疑義與析,以期領略致良知教的本地風光,管窺陽明學精···
道仰尼山,學接棲霞,千古文章歸仁厚; 情懷家國,弦歌臺海,平生風誼有鵝湖。
大俠從茲去,遺我在絕情谷底,雁門關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