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7日上午,中山大學哲學系18級研究生“哲學前沿”課程第二課——《從“修身”到“工夫”——“工夫”的出場對儒學意味著什么?》于中山大學錫昌堂103室開講,由陳立勝教授講授?,F(xiàn)場座無虛席,氣氛熱烈,取得了極佳的課堂效果。
2019年2月28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益創(chuàng)新研究院主辦的第二期“慈善文化會講”,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議中心第一會議室順利進行。
“慈善文化會講”作為中國公益創(chuàng)新研究院“慈善文化行動性研究”的有機組成部分,旨在通過“知行合一”的“行動性研究”,推動學界與業(yè)界創(chuàng)建、踐行、傳播“體用合一”的現(xiàn)代中華慈善。在觀察和分析當下的中國慈善時,我們將傳統(tǒng)的“體/用”思維作為一種分析框架,依據(jù)“體/用”框架逐一討論慈善領域中涉及到的重要話題,本期主題是“儒家慈善文化體···
虞、周為我們樹立了“政教分工”與“寓教于政”兩種實現(xiàn)政教一體的制度模式,而此種政教一體之精神正是中華傳統(tǒng)政治的最大特色和精義所在,不僅可以為當今中國的政治改革提供思想資源,更可以為全世界政治難題的解決貢獻中國智慧。
當今世界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正發(fā)生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身處這一變局之中也正經(jīng)歷著由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巨大歷史轉折,經(jīng)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于世矚目的“中國奇跡”,應對變局需要思想定力,延續(xù)奇跡需要歷史智慧。
2018年12月16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益創(chuàng)新研究院主辦的第一期“慈善文化會講”,在中國人民大學順利舉辦。會講旨在通過“知行合一”的“行動性研究”,推動學界與業(yè)界創(chuàng)建、踐行、傳播“體用合一”的現(xiàn)代中華慈善。二十余位關心中國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學者與業(yè)界代表圍繞以上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與交流,智慧碰撞,觀點交鋒,新見迭出,精彩紛呈···
2017年10月14、15日,由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復旦大學哲學學院主辦的“回顧與展望:東亞儒學視域中的朱子學與陽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成功舉行。
2017年9月23日至24日,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首屆年會在復旦大學光華樓隆重舉行。本次年會由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共同主辦,來自全國兩岸三地各高校及若干境外高校的60余位學者參加了會議,共收到58篇學術論文。此外,同期舉行了“中日韓博士生儒學國際論壇”,共有來自海內外七所高校的18名博士生發(fā)表了論文報告。
近日,由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原文化研究》編輯部共同主辦的“祭天與古代文明”學術研討會在西北大學召開。與會學者通過多學科視角,圍繞“祭天與古代文明”這一主題進行研討交流,以期探索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文明演進歷程。
12月29日,歷代儒家石經(jīng)文獻集成階段性成果推介會在上海書城舉行。本次會議由“歷代儒家石經(jīng)文獻集成”課題組主辦,共有三十多位來自全國各高校及出版社、圖書館、博物館的專家學者參加。此次會議不僅是對課題組已有成果的一次階段性總結,也旨在促進學界及社會了解石經(jīng)研究,推進石經(jīng)學研究深入發(fā)展。
由武漢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禮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日前在武漢大學召開。來自海內外的70余位專家學者,從文獻學、歷史學、哲學、法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的多維視角,就禮學文獻、禮儀制度、禮學思想、禮法關系、禮樂文明的現(xiàn)實關懷等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12月22至23日,“清代歷史文化認同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發(fā)展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召開,來自中國社科院、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主題是歷史文化認同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發(fā)展,強調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結構,把握統(tǒng)一多民族中國原則,樹立中國在面對西方學術世界挑戰(zhàn)···
會講緣起于中國慈善領域“體用分離”的現(xiàn)狀。透過中國傳統(tǒng)的“體/用”思維分析中國慈善乃至中國文化會發(fā)現(xiàn),十九世紀以來,西方之“用”與“體”大舉進入,而中國傳統(tǒng)之“用”與“體”則全面退卻,當下中國慈善領域同樣面臨慈善之“體”混亂交織與西方慈善之“用”水土不服的雙重困境。
2018年11月2-3日,由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華東師范大學中國古典思想研究青年跨學科創(chuàng)新團隊共同主辦了以“天道·人性·歷史·文化:船山與中國哲學工作坊”為主題的專題研討會。本次會議在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2102會議室舉行,出席本次會議的成員大多為船山學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各位專家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船山不同的面向,使得船山學研究···
根據(jù)主辦方安排,研討會由徐治道先生主持,劉強教授發(fā)表主題演講,評議嘉賓有岳麓書社饒毅副編審、武漢大學郭齊勇教授、貴州大學張新民教授、山東大學林安梧教授、上海開放大學鮑鵬山教授、曲阜師范大學崔茂新教授、曲阜師范大學宋立林教授等,同時,近500名網(wǎng)友在線聆聽了研討會開展情況。
中國政法大學“德治與法治”青年教師學術創(chuàng)新團隊系中國政法大學2018年資助成立的青年教師學術創(chuàng)新團隊,團隊以“德治”與“法治”兩個概念為研究對象,通過多學科交叉與多角度剖析的研究方法,厘清“德治”與“法治”的相互關系,從而構建具有當代文化特色與文化自信的中國法治體系。
2018年11月30日,中山大學哲學系“謙之論壇”第十六期于錫昌堂515室舉行。北京大學哲學系楊立華教授以《“所以”與“必然”:朱子天理觀的再思考》為題,向中大師生及校外聽眾作精彩報告。本講座由陳少明教授主持,陳立勝教授擔任評論人。
考據(jù)江藩《漢學師承記》之史實,一是為了考證《漢學師承記》的纂輯年代,并揭示江藩纂著此書隱微的心曲;二是為了分析江藩此書的纂著意圖和成書背景,并探討其書與清修《儒林傳》的關系;三是為了考證江氏將黃宗羲、顧炎武編列卷末的隱衷等數(shù)事,鉤沈索隱,提出新的論述,并對流俗之說提出商榷,以備知人論世之義。
2018年11月24日,上海師范大學湯勤福教授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重大項目“中國禮制變遷及其現(xiàn)代價值研究”(12&ZD134)結項驗收評審會在上海師范大學西部外賓樓會議室舉行。
2018年11月16日—18日,“中國哲學的本來、外來與未來”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哲學史學會2018年年會在杭州隆重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