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衡陽召開“王船山學術思想討論會”,郭齊勇和學長、同學隨著導師蕭萐父前往,亦隨師拜訪張岱年、石峻、任繼愈、馮契等老先生、老前輩,并結識了他們的弟子;1980年代初,湯一介創(chuàng)辦了中國文化書院,請來梁漱溟等前輩講課,郭齊勇作為第一班學員聆聽
我今天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外思想家的生死智慧,并將我覺得非常好的書借機介紹,請大家分享。
作者團隊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以深厚的學養(yǎng)學識,回答了“中國有無哲學”的問題,闡明了中國哲學的“問題意識”和特點;運用經(jīng)典詮釋的方法,重視“時代思潮”“范式”及其變遷。作者們的初衷是承前啟后,能代表現(xiàn)時代中國哲學史的最高研究水平。這個目標未必能夠達到,若本套哲學通史對深入發(fā)掘、探討中國哲學的工作能有一定的推···
蒙培元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和中國哲學史家,是我很敬重的前輩學者。他的高徒黃玉順教授及其領導的團隊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那就是編輯出版了蒙先生的全集,又擬召開會議,編輯會議論文集。
李澤厚先生的批判性對我們這些愛護文化傳統(tǒng)、從事創(chuàng)造轉化的學者來說具有刺激意義,即今天講傳統(tǒng),不是抱殘守缺的講,而是要回應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代生活。繼承李先生的思想遺產(chǎn),我們在李先生那一輩人的基礎上,理應更加重視經(jīng)典,杜絕浮泛,扎實下功夫,力爭在對古代哲學思想的創(chuàng)造轉化方面,更上層樓,以此告慰李澤厚先生的在天之靈!
熊十力曾指出,王夫之哲學的特質有四個方面:尊生,明有,主動,率性。王夫之闡發(fā)《周易》經(jīng)傳的思想,把宇宙看作是生機盎然、永遠運動的宇宙,強調(diào)自然、社會、人生之變動不居,肯定與時俱進的儒家精神。其“天地之化日新”之精神內(nèi)涵的動靜觀、矛盾觀及“乾坤并建”“兩端生于一致”的宇宙觀及思維模式極有價值。
“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或稱“四子”,是儒家重要的經(jīng)典,也是中華文化的寶典。朱子的《四書章句集注》無疑也是經(jīng)典,它是宋代人注疏、詮釋“四子”的集大成者,影響了東亞(今天中、日、韓、朝、越等國家或地區(qū))七、八百年。
江蘇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中國哲學通史》(學術版)的先秦卷、秦漢卷、宋元卷、古代科學哲學卷。這四部著作扎實厚重,裝幀精美,令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這套叢書中的魏晉南北朝卷、隋唐卷、明代卷、清代卷、現(xiàn)代卷、少數(shù)民族哲學卷等六部著作將陸續(xù)出版。
由袁行霈先生主編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百部經(jīng)典”之一《禮記(節(jié)選)》,于2020年12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抖Y記》是我國傳統(tǒng)的重要經(jīng)典之一,本次出版的《禮記(節(jié)選)》由郭齊勇、劉依平、吳龍燦等解讀,選擇了《禮記》中重要的篇章段落,加以注釋與點評,即透過文字典故的疏通,淺顯的解釋與評論,以期讀者理解、把握禮樂文化的器物層面、···
“人類命運”及其“共同體”是非常復雜的課題。人的類存在、類本質是什么?人自身怎么定位?如何分析人類不同的“共同體”與“非共同體”的存在狀況?人之同類中不同種族、民族、語言、性別、宗教、文化、時代、地域的人的生存處境與訴求、命運、信仰、理想,十分復雜,其相接相處之道就更加繁復。人之類的生存與非同類的生存有密切的關聯(lián),在···
戰(zhàn)國后期,白起拔郢,楚國東遷。秦人占領荊楚后設立郡縣制,后在統(tǒng)一的漢代文化中,本地文化又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宋代以后湖北地區(qū)的文化,已是融合了的以儒家為主的宋明道學或理學的文化。因此,不宜太過簡單化地說我們只有荊楚文化的傳統(tǒng)。當然,楚文化在兩湖等地區(qū)積淀得厚一些,多一些。從先秦至今,今湖北地區(qū)的文化處在多文化融···
《中國哲學的特色》論及傳統(tǒng)形上學的基本特征、從場有論的視域看中國哲學的特征、中國哲學及其自主性、建構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反思、哲學史方法論、中國哲學研究30年的反思、諸子學的歷史命運、先秦諸子的真理史觀、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家庭倫理、老莊道論及其異同、儒墨的區(qū)別與爭論、郭店簡與孟子、先秦儒學關于社會公正的訴求、道德心性···
《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一書是郭齊勇先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思考,主要內(nèi)容為:中華人文精神及其當代意義、中國古代的“和諧”思想與核心價值、關于“國學”與“國學熱”的反思、中國哲學資源的當代價值、儒釋道的人生智慧與心理調(diào)節(jié)、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及中國現(xiàn)代化、論文化變遷中的涵化與整合、文化的比較類型學研究、文化傳統(tǒng)新解、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精神”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這一概念涵蓋了中華民族文化相對于世界上其他族群的不同的、差異性的內(nèi)容與特征,也涵蓋了能夠得到不斷延續(xù)的中國文化的主要內(nèi)容與特征,同時還表達了現(xiàn)代語境下中國人的訴求與對現(xiàn)代性的回應。
隨著對現(xiàn)當代新儒學思潮與人物研究的開展,兩岸三地涌現(xiàn)出一批專家學者及其研究成果,為此學生書局策劃出版“當代新儒學叢書”,由郭齊勇、高柏園擔任主編。叢書收輯臺灣、大陸、香港、海外學者共三十位。選取其中最精辟之作,以論文集形式出版。每冊書后附作者簡介,與該作者新儒學研究論著目錄。目前已出蔡仁厚、郭齊勇、李明輝三冊。
“后新冠疫情時代”即將到來,“全球化”仍然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中國應當堅定不移地推進全球化,積極引領全球治理與全球化再平衡。與此同時,我們應重新思索和重視中華人文精神中的反省品格,這對省思與批判全球化與現(xiàn)代性帶來的諸多社會現(xiàn)實問題也將十分有益。
當前,人類面臨科技與商業(yè)文明的挑戰(zhàn),儒家、基督宗教等傳統(tǒng)所面臨的共同危機是“超越”性的旁落與意義世界的坍塌。現(xiàn)代神學思潮企圖消解神化,重視經(jīng)驗與過程,并日益俗世化,由他世的性格轉變?yōu)楝F(xiàn)世的性格。由此來看,儒耶二者正可接近。在現(xiàn)代多元文化架構下,持守“即凡即圣”理念的儒家,比之基督教反而有一定的優(yōu)勢,可以把這一睿智···
本書集中了作者有關中國哲學史宏觀、中觀、微觀研究的代表性論文,涉及到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比較及由比較而顯示出來的特色,如中國哲學的非實體論式,中國人的宇宙觀念、思維方式、生存智慧、生命體驗的不同,中國哲學史的研究方法論問題等,予以相對深入地探討。
標題套用了《莊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智)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現(xiàn)在的書真是太多了,生命有限,書海無限,讀什么書,如何讀書,其實是更加困難了!
抗疫斗爭中,中華民族展現(xiàn)出來的精神力量令世人矚目。其中,剛健自強、萬難不屈的精神品質得到充分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