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刪定《尚書》,以“二帝三王”為典范。二帝即堯、舜,三王則是大禹、商湯和周文王??鬃影堰@五位君王的天下治理,視為人類文明的最高峰,故稱之為“圣王”。由圣王之道開創(chuàng)出來的治理秩序,則稱之為“王道”秩序。
與工業(yè)生產(chǎn)力相適應的現(xiàn)代生產(chǎn)方式,就是一個基于企業(yè)、家庭、市場、政府、資本的五行結構。這個五行結構生克制衡,構成現(xiàn)代生產(chǎn)方式這個大規(guī)模復雜系統(tǒng)的演化與變遷。
在某種意義上,中國特色的制內市場模式是美西自由市場模式與蘇俄計劃經(jīng)濟模式的一個有效折中。如今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jīng)濟體,中國特色的制內市場模式與美西自由市場模式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將是未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全球化進程的重頭戲。
中國的崛起,其轄5000年文明底蘊和長期的超大規(guī)模復雜社會的治理經(jīng)驗,為現(xiàn)代化和全球化帶來了新的亮色,為從根子上治理現(xiàn)代性玩疾提供了新的可能。畢竟,工業(yè)現(xiàn)代化滿打滿算也不過500年,在有漫長歷史的農(nóng)業(yè)文明面前,還僅僅剛成年。
董子曰: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天端,正王公之位,萬民之所欲;下明得失,起賢才以待后圣。故引史記理往事,正是非,序王公。史記十二公之間,皆衰世之事,故門人惑??鬃釉唬何嵋蚱湫惺?,而加乎王心焉。
春秋為禮義之大宗??鬃又髁?jīng),其書雖殊,其道則未嘗不同條共貫也,其折衷則在春秋,故曰志在春秋。春秋為改制之書,包括天人,而禮尤其改制之著者。故通乎春秋,而禮在所不言矣。
王夫之曰:法備于三王,道著于孔子。蓋孔子斟酌三代之制,作春秋新制也。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蓋夏時最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宜,殷輅最樸素無飾,周冕華而不靡,虞樂韻舞盡善盡美也。春秋傳言“大輅越席,昭其儉也”,孔子言“麻冕禮也,今也純”。
蓋聞“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驗于今”,故朕垂問乎天人之應,上嘉唐虞,下悼桀、紂,浸微浸滅浸明浸昌之道,虛心以改。今子大夫明于陰陽所以造化,習于先圣之道業(yè),然而文采未極,豈惑乎當世之務哉?條貫靡竟,統(tǒng)紀未終,意朕之不明與?聽若眩與?夫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謂久而不易者道也,意豈異哉?
制曰:蓋聞虞舜之時,游于巖郎之上,垂拱無為,而天下太平。周文王至于日昃不暇食,而宇內亦治。夫帝王之道,豈不同條共貫與?何逸勞之殊也?
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后百數(shù),而仲舒以賢良對策焉。
大一統(tǒng)者,通三統(tǒng)為一統(tǒng)也。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此言禮制沿革。禮制者,禮樂刑政之法式耳。其沿革要旨,通三統(tǒng)是也。蓋周之治天下,使己之新統(tǒng)通于夏殷之二統(tǒng),博采舊制而擇其善,以成新一代之治法,蔚然大觀也。故王者通三統(tǒng)乃最佳治理經(jīng)驗,而無治道···
論語開篇曰:學而時習之。所學者何?朱子《論語精義》引范氏言曰:“學先王之道,將以行之也?!毕韧跫词ネ酢O韧踔?,即二帝三王治天下之道,所謂王道是也。王道即天道,非是另作一個道,圣王與天地參而已矣。詩曰“維天之命,于穆不已”,并非是一個外在的靜固的造物主視角,而是一個生生不已的演化視角。故志在學,而參天地也。《禮記···
古人言政教,猶今人言治理。政者,治理之乾道;教者,治理之坤道。乾作大始,坤作成物。王道治理,亦當是政、教并建。故曰:為治之道二,政與教而已。政有紀綱,教有樞要。為政而振其紀綱,為教而撮其樞要,治道張矣(丘濬語)。又荀子曰:君師者,治之本也。君主政,師主教。政教一體以治民,可大可久之道也。書曰:惟天生民,有欲無···
治道者,治天下之大道也。天下乃人之位(人即人類全體之“共同體”),天地人三才,人位乎中。無地為萬物總名,人為天地合德。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董子曰:“春秋之所治,人與我也。所以治人與我者,仁與義也。以仁安人,以義正我,故仁之為言人也,義之為言我也…是故春秋為仁義法?!?/p>
董子曰:人于天也,以道受命。(《順命》)圣人體道之全,正在一部《周易》。易之興也,周之盛德邪?當文王之事,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系辭》)太史公自序“
生態(tài)會失衡,春秋謂之災異。在天地這個大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一旦五行這種相互生成和相互制約的結構被破壞,整體的平衡就會出現(xiàn)問題,在人謂之生病,在天地即是災異。董仲舒曰:“天地之物有不常之變者,謂之異,小者謂之災。災常先至而異乃隨之?!保ā侗厝是抑恰罚┣罢呷缑?、蟲衆(zhòng)、御凜災、新宮災、蒲社災之屬,后者如日食、月食、地震、大水···
茲說治道。系辭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治其道也。天地即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往來古今曰宙。天地是以體位言,宇宙是以時空言。系辭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序卦曰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天地之道在生生也。元始即以生化言,故易曰大哉乾元。春秋貴乎元而正始,而生生,生生之謂易也。
隱公元年,經(jīng)文六十三個字,而大義無盡。故上面「述解」篇幅較長,以章其要。主要談了二個點:一是隱公元年紀綱崩亂,而孔子托于隱公“讓心”;二是春秋書法,屬辭比事,由例及義,以著常變。然此還未達乎春秋大宗,孔子元年之志,不盡于此。
吾人好言天下,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也。
馬一浮先生曰:春秋天子之事,即圣人之事,撥亂反正,用夏變夷,皆是用道而已。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四夷交侵,災害并至,此危亡之道也。公羊家謂春秋借事明義,此語得之,猶釋氏所謂托事表法也。董生謂之因行事加王心。王心者、即義也,理也。邪說暴行,弒父弒君,此何事邪?孔子無位而托二百四十年南面之權,一以義理載之而已。二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