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泉書院是貴州省荔波縣歷史上第一座書院,同時也是荔波縣歷史上最重要的書院。它創(chuàng)建于清代嘉慶十九年(1814年),當時的知縣蔡元陵為了興辦教育,在城西街孔廟的左方動議修建書院,并先題其匾額為“荔泉書院”,書院由此得名。可惜因財力有限,荔泉書院在蔡元陵的手中并未動土開建,直到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時任知縣武占熊投入充···
儒家網(wǎng)壬寅年(2022)拜年卡,高士濤書寫,諶衡設(shè)計。
北宋大觀元年(1107年),富商陳瑞從外地遷居榮塘后,第一件事就是創(chuàng)立榮塘義學,“以誨鄉(xiāng)邑及四方之來學者”。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其子陳自俛(清同治癸酉年重修《豐城縣志》等載明。俛與俯是通假字,因此也有不少資料稱其為陳自俯)“走東魯孔廟脫真圣像歸祀書院”,他不辭勞苦去山東曲阜孔廟請來了孔子圣像歸祀書院。
玉佩是朝服最初的組成部分。關(guān)于為何佩玉,《禮記》中有如下解釋:玉佩的左右鏗鏘鳴聲應合于五聲中的微角和宮羽;趨走和行走時的節(jié)拍與《采齊》、《肆夏》相應;向后轉(zhuǎn)時走圓形路線,右拐彎時走直角路線,行進身體略向前傾,后退身體略向后仰,只有這樣才能使佩玉發(fā)出鏗鏘的鳴聲。正因為君子在步行時能夠聽到佩玉的鳴聲,所以一切邪僻···
儒家網(wǎng)己亥年(2020)拜年卡,金綱書寫,李泗榕設(shè)計。
掃屋:將灶臺、幾案、鍋碗瓢盆收拾干凈 陳設(shè):設(shè)供祭灶。這時還要在廚房神龕供奉的灶神像兩旁,貼上文辭統(tǒng)一的新對聯(lián):“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回宮降吉祥’)。沃盥:澆水洗手,保持身心莊敬整潔
小年,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在全國不同地區(qū),“小年”的日期并不一樣: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地區(qū)的“小年”,臘月二十四是我國南方地區(qū)的“小年”。然而不論小年到底是哪一天,“小年”其實都不小,這天以后的每一天,人們都準備了不同的內(nèi)容,圍繞的主題只有一個——過年
在羅霄山脈西麓炎陵縣(原酃縣)城西北角的洣水河畔,有一座建于宋代的古書院,叫洣泉書院。書院為三進兩廂式的土木結(jié)構(gòu)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積約2000平方米,大小房間58間。書院的一進為天井式室內(nèi)庭院;二進為中廳,即書院的講堂所在,為歷代老師授課的場所,門首高懸一塊木匾“魁星點斗”;三進是大成殿,殿內(nèi)原設(shè)有孔子神位,兩側(cè)···
如果說,教堂是西方人的精神寄托,那么對于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國家來說,文廟就是儒家崇禮思想最具體的體現(xiàn)。自建成以來,文廟就因承載著民眾信仰而一直香火鼎盛。可以說,在中國,人們心中的文廟有著不亞于教堂的地位。
長泰文廟夜景工程已于2022年元旦正式上線。夜幕降臨,文廟內(nèi)流光溢彩,燈火斑斕,美輪美奐的夜景等你前來欣賞。
“輝縣之勝在百泉,百泉之勝在書院?!钡靥幒幽鲜≥x縣蘇門山麓百泉湖畔的百泉書院,前身是元朝時期的“太極書院”,明成化年間(1480年)正式更名為百泉書院。百泉書院最早可溯源于晉朝隱士孫登,在蘇門山奠定講學之風,因“北宋五子”之一邵雍而名氣大噪,后有名士姚樞、孫奇逢等在此講學立說。
城南書院,是偉人毛澤東母校湖南一師的前身,最初為南宋著名理學家張栻讀書治學故地。其坐落地長沙城南門外妙高峰,遙對岳麓,近臨湘江,山聚水回,泉清木茂,鐘靈毓秀,實屬省垣名勝。由于人文和自然相得益彰,這里成為歷史上重要的湖湘學派發(fā)源地和湖湘文化傳播地,并且在經(jīng)久積淀中發(fā)榮滋長為湖南近現(xiàn)代人才成長的搖籃和我國近現(xiàn)代···
我國的弓箭文化源遠流長,傳說是軒轅黃帝發(fā)明了弓箭。這是有可能的,畢竟人的生存離不開狩獵活動,夏時還有羿射日的傳說。東周始,五霸出,諸侯紛爭,弓箭則是當時重要的戰(zhàn)爭工具。而就在這個時代,儒家的孔子把弓箭變成了有禮樂教化的工具,這就是射禮。射禮有四種,分別為大射、賓射、燕射、鄉(xiāng)射。大射是天子在祭祀祖廟時與諸侯射于···
走進武夷精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忠孝廉節(jié)”四個大字,這是來自岳麓書院的學訓。武夷精舍又稱紫陽書院、武夷書院,是朱熹著書立說、倡道講學之所。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武夷精舍被毀于戰(zhàn)亂。如今我們看到的這些建筑,是2001年按照清代董天工“武夷精舍圖”以仿宋古建筑風格在原址重建的,占地1407平方米,建筑面積879平方米,包含···
走進武夷精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忠孝廉節(jié)”四個大字,這是來自岳麓書院的學訓。武夷精舍又稱紫陽書院、武夷書院,是朱熹著書立說、倡道講學之所。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武夷精舍被毀于戰(zhàn)亂。如今我們看到的這些建筑,是2001年按照清代董天工“武夷精舍圖”以仿宋古建筑風格在原址重建的,占地1407平方米,建筑面積879平方米,包含···
湘陰文廟位于湘陰縣城關(guān)鎮(zhèn)東湖西岸。始建于北宋慶歷八年(1048年)。幾經(jīng)興廢,現(xiàn)存建筑為清乾隆九年(1744年)重建,后經(jīng)道光十年(1830年)和光緒六年(1880年)兩次較大修葺。文廟坐北朝南,占地6600平方米。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為“金聲玉振”沖天坊、半圓形泮池、泮池上有狀元橋、“太和元氣”石坊、大成門、大成殿等。
澧縣文廟位于澧縣城關(guān)鎮(zhèn)南門內(nèi),舊名澧州文廟。始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據(jù)清《直隸澧州志》載:宋建學宮(即文廟),在城南里許。元代張子仁重新之,學士姚燧為作記。明初知澧州府史希賢于南門右側(cè),創(chuàng)大成殿及門廡,后為明倫堂,翼以三齋:曰存誠、時德、育才;嘉靖四十年(1561年)守道劉廷誥改為興詩、立禮、成樂
瀏陽文廟位于湖南省瀏陽市城關(guān)鎮(zhèn)圭齋路。始建于宋,初址在城東,歷經(jīng)興廢,廟址數(shù)次變遷。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遷建城西,先后經(jīng)過十次維修。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知縣羊拱辰發(fā)起募捐,集資兩萬五千緡,遷建今址;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縣令沈履正集捐銀四萬一千四百余兩,歷時兩年,遷崇圣祠于右,改建大成殿,增建奎文閣,并···
石門文廟位于石門縣楚江鎮(zhèn)。據(jù)清同治《石門縣志》載:文廟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廟址多次變遷;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邑侯周幫將文廟改遷于長溪北,即今址,修建了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嘉靖四十年(1561年)邑侯張澍、教諭王化興建名宦祠、鄉(xiāng)賢祠、啟圣祠堂等
南岳書院文化始于唐肅宗時,鄴侯李泌賜隱于南岳煙霞峰下讀書論道,居處藏書極為豐富,其后李泌之子李繁為隨州剌史時,在南岳建南岳書院(現(xiàn)名鄴侯書院)以作紀念,時約816-824年,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書院。南岳書院數(shù)量眾多,在全國居第一位。清代曾國藩在《重修胡文定公書院記》中寫道:“天下之書院,楚為盛,楚之書院,衡為盛,以···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