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出版社2021年08月出版
3月25日,河北儒學會教育普及委員會委員、河北師大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溫玉春先生,在河北儒學會教育普及基地安吉書院,為國學愛好者做了“談古代樂律”的報告。溫老師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向聽眾展示了中外樂律構成的差異,簡潔明晰地詮釋了歷代古籍中樂律規(guī)制的原則與意蘊。通過中外樂律規(guī)制的差異,溫老師向大家展示了中外音樂的不同特···
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為二十余年前發(fā)現(xiàn)的一批珍貴先秦竹本文獻,其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即孔子語錄類文本,記載孔子與弟子、時人及魯國執(zhí)政人物的問答與對話,絕大多數(shù)為兩千年來已失傳的逸書,文獻價值非凡。
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夏四月,李光地完成《周易通論》,其時他七十一歲。李清植(李光地三子李鐘佐之子)記此事云:“公既依經(jīng)釋義,為《觀彖》一書,其推本源流、根據(jù)圖象統(tǒng)論綱領指趣者,不欲雜附經(jīng)中以溷正意,乃別厘為此編?!笨芍吨芤淄ㄕ摗吩菑摹吨芤子^彖》書中析出者,堪稱《周易觀彖》的輔翼。
乾嘉學術是清代近三百年學術的高峰。然而乾嘉學術中的天算之學,因其作為考證工具的技術性質(zhì),常常為人所忽視。本書以天算專門之學為核心概念范疇,通過若干具體而微的案例,討論其在乾嘉時代以來融合西學、繼承絕學以考證經(jīng)學的特質(zhì),考察天算專門之學如何融合滲透到經(jīng)學考證、科舉考試、地方教化等學術文化活動,進而成為傳統(tǒng)學術向···
文明之所以以宗教命名,是因為作為文明基礎的宇宙圖景與存在秩序以及人生規(guī)劃主要是由宗教提供的。亨廷頓用儒教文明指稱我們,主流話語也提倡文化自信,將文化視為理論、制度和道路的基礎,儒者為天地立心的自我期許因此又成為一種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書中這一自覺強烈,使我們有信心期待作者在第三階段的儒教研究中更上層樓做出更多···
本書通過對先秦文化典籍中的治水神話史料進行分析與總結,以治水大法“洪范九疇”為主要研究對象,將治水神話、宗廟祭祀、宗法制度、文教之功、政教大法連綴起來探討上古時期洪水神話的學術主題,并對其進行綜合性學術研究,重新審視治水神話背后的理性精神和神話與政治教化之間的關系,探討東西方文明的起源與洪水神話的關聯(lián),論述上古···
《爾雅》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經(jīng)書之一,也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重要語言文字文獻,被譽為中國古代“辭書之祖”,后世儒生多以其為讀經(jīng)、通經(jīng)的重要工具書。因其地位重要,歷代不乏為其釋注者,其中尤以晉代郭璞《爾雅注》最為后世推重。郭氏“綴集異聞,會稡舊說”,“沈研鉆極二九載”著成此書,是為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的《爾雅》注本。
本書對《孔氏南宗研究》(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版)進行了全面修訂,使得體系更為完善、內(nèi)容更為充實、觀點更為明確。全書從整體上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系統(tǒng)梳理了孔氏南宗的源流,闡釋了孔氏南宗的宗族形態(tài)及特征,剖析了孔氏南宗與江南社會的關系,揭示了孔氏南宗的文化內(nèi)涵、傳承機制以及歷史影響;二是對孔氏南宗著述類文獻(包···
阮刻《毛詩注疏》是阮刻《十三經(jīng)注疏》之一,自問世以來,沾惠學界良多,好評如潮。但隨著時代進步和相關文獻的相繼發(fā)現(xiàn),阮刻《毛詩注疏》的學術價值有進一步研究評價的可能和必要。本書在精研相關文本的基礎上,破除迷信,從阮刻產(chǎn)生的學術背景、使用版本、校勘成果、引用諸家等方面對其進行了客觀研究,是其是,非其非,一切俱以事···
從北宋二程提出后世稱作洛學的思想,發(fā)展至南宋朱熹成為全國性的學術思潮,二程門人的“弘道”至關重要。然而與已為學界熱點,甚至發(fā)展為專門研究領域的朱子后學、陽明后學的研究相比,程門后學的研究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關注。
荒木見悟先生的研究領域為中國隋唐以后的佛教思想和宋代以后的儒家思想?;哪鞠壬鷽]有截然區(qū)分佛教和儒家,而是探求兩者根本之處共有的思維方式,并為此設定“本來性·現(xiàn)實性”的分析視角。這一分析視角是荒木先生在九州大學大學院就讀時提出,并以此做出了豐碩的成果。代表性的著作就是《佛教與儒教——中國思想的形成》,而且《明代思想···
本書融合了陽明心學與西方現(xiàn)象學的成果,從本體學進入陽明心學的哲理核心,探究知與行的內(nèi)在關聯(lián),體察陽明心學的精義及奧妙,追求心之朗現(xiàn)的良知良能,從而對中國儒學經(jīng)典進行了深刻的析理與解讀。全書分為體段篇、境界篇和體用篇,每篇四章,各有勝景,不乏新意。作者將論心治心之學貫穿于陽明跌宕起伏的人生經(jīng)歷之中,以此啟發(fā)讀者···
《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大儒荀況所撰寫的重要哲學著作,今存三十二篇,全書以儒家崇禮、正名之說為本,力主性惡說,它既繼承了儒家“為政以德”的傳統(tǒng)思想,又主張治國需重禮義教化和刑罰,主張“禮”“法”并用。在本書中,荀子提出了隆禮重法、尚賢任能、富民惠民等政治主張,闡釋了他追求王制的政治理想,對秦漢以后的哲學思想及政治文化產(chǎn)生···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初版于1921年,是梁漱溟先生對東西方文化本質(zhì)的探討,以及對東西方文化融合可能性的反思。在東西方交流日益頻繁的今日,書中的許多思想與見解仍有借鑒意義。作者在書中提出并且回答了以下幾個主要問題:何謂東方化?何謂西方化?中國文化、印度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特質(zhì)為何?
《儒學與漢帝國意識形態(tài)》以儒學發(fā)展成為漢帝國意識形態(tài)之核心為主軸,探討漢代儒學有哪些特質(zhì),讓它成功扮演帝國意識形態(tài)的角色;又是如何自我調(diào)整,使其在長期思想競逐中勝出。本書也特別留意莊嚴的儒學論述背后蘊藏的權力關系,諸如經(jīng)學理想、帝國統(tǒng)治、儒者利益之間互相依賴又互相牽制的關系。
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币蝗纭傲x”與“仁”相對,“羞惡之心”也與“惻隱之心”相對,同為中國思想中的重要觀念。誠如后世儒者程子、朱子所注意到的:“孟子有功于圣門,不可勝言。仲尼只說一個仁字,孟子開口便說仁義。”
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編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21.12
《安樂哲比較儒學哲學關鍵詞》是由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海明和孔子研究院研究員路則權等人整理而成,書稿匯集了安樂哲對中國哲學概念的解讀和梳理,具體內(nèi)容是從安樂哲歷年所撰成、出版的儒學著作中摘選匯總,并附有相對應的英文以供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