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將思想的重點轉到中國哲學之后,以“積淀說”解說中國文化的特點,是李澤厚先生一個重要的努力方向,在中國哲學界有很大影響。我公開承認,我三十多年來對于孟子性善論的詮釋,最初就是受到了李澤厚先生的影響。與李澤厚先生相比,我的思路可以叫做“結晶說”。環(huán)顧四周,平心而論,在中國哲學范圍內(nèi),迄今為止,我可能是···
另一個探討這種“互系”宇宙論的渠道是傳統(tǒng)中醫(yī)。人們常會發(fā)現(xiàn),標準中醫(yī)課程都一脈相承地從充分理解中國古代哲學入手,以此發(fā)掘傳統(tǒng)中醫(yī)術語及語義的意象與文化比喻。或許作為中國哲學的學者,需很好報答為研習古代中國哲學入門的傳統(tǒng)中醫(yī),去研究作為奠基中醫(yī)傳統(tǒng)的自然宇宙觀,以它作一個標志,于迅速流動的哲學話語中找到我們的位置···
在第一章“導論”中,我提出“類比”對文化翻譯不僅關鍵,而且必不可少。還有,我認為所選擇的類比互系,有助于達到既可是聯(lián)系性也可是對比性類比的理解。尋找這樣的關聯(lián),我們還需要考慮到單項類比聯(lián)系,而不是整體附會式的。要深刻思考和力求清晰解釋儒家根本嵌入的、關系構成的、總是作為過程而呈現(xiàn)的“人”,我們可以拿杜威的“個體性”作···
我們將意識到,這種中國過程宇宙論的無興趣虛設一個“上帝”理念,其必然結果,是發(fā)生對一種不同語言的需要,用來對如宇宙本源、世界意義與價值來源以及創(chuàng)造本身是什么性質等的基本問題進行思考。
儒家修身學最早見于《五經(jīng)》,經(jīng)歷了以培養(yǎng)“君子”為目標的“德性—德行培育”到以“成圣”為目標的“心靈操練”兩個不同的時代。而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過渡時代”中,儒家修身傳統(tǒng)被轉化為培育“新君子”(國民、公民)與“新圣人”(“革命圣人”)的精神資源。
人性論是中國哲學的核心命題之一,儒家尤為強調(diào)和關注。真正意義上的人性論思想,是從孔子開始的??鬃拥娜诵哉?,既簡略又模糊,因而相較于孟荀人性論,學界關注較少。既有的看法可以歸結為四種。其一是孔子不以善惡言性,其二是孔子是性善惡混論者,其三是孔子是性惡論者,其四是孔子是性善論者。但是綜合其思想體系和相關資料,筆者···
黃宗羲在《明儒學案》卷三二《泰州學案》的序中就明確說,“泰州之后,遂非復名教之所能羈絡矣”,認為泰州學派的后來發(fā)展已經(jīng)突破了名教的束縛。由于泰州學派的學者多出身下層農(nóng)工商階層,他們的著作又多散失,故現(xiàn)代學者往往由黃宗羲的斷語,而認定泰州學派代表了下層人民對當時的社會秩序、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系統(tǒng)的反抗。
自“世界大交通”以來,西洋勢力和西洋文化的東來,給“千百年來未有之變局”的中國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zhàn)。如何回應西方勢力的強勢入侵?如何調(diào)整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方向,成為時代賦予當時思想家們的重要歷史使命。
傳統(tǒng)的“人禽之辨”在有限的意義上可以幫助我們來面對未來的“人機之辨”。但技術的發(fā)展將大大超越這種直觀的“人機之別”,會出現(xiàn)更多的智能存在樣態(tài);“智能網(wǎng)絡”就會突破傳統(tǒng)的“人機之別”而整體性地籠罩人類的生活,這將使“人機之辨”失去意義
2021年是王安石一千年華誕。一千年來,圍繞王安石的爭議似乎從未停止,他究竟是“一世之偉人”還是招致“靖康之禍”的禍首?他給后世留下了怎樣的政治遺產(chǎn),又在何種程度上影響了宋代以后中國歷史的進程?為了厘清上述問題,澎湃新聞·私家歷史特別推出“千年王安石”專題,邀請多位宋史學者從政治、文學、哲學等層面多維度展示王荊公的面貌···
修身和為學之間的關聯(lián)構成了儒學的重要方面。為學首先以超越自然狀態(tài)、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為其目標。這一意義上的為學首先意味著提升人的理性能力。按照荀子的理解,正是這種理性能力,使得人可以超越單純感性的沖動,趨向于更為合理的取舍。
孔子思想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道德基礎??鬃拥牡赖聦嵺`主要體現(xiàn)在“治學”“明禮”“成人”“為政”四個方面,而“仁”與“知”在其中共同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鬃訉W的重視、對禮的強調(diào)、對圣人的推崇、對政治治理的期望都體現(xiàn)出他對“仁”“知”如何發(fā)揮作用的思考??梢哉f,“仁知相須”是孔子道德實踐的內(nèi)在原則。
陸九淵(1139—1193),字子靜,號存齋,晚年又號象山翁,學界尊為“象山先生”。南宋江南西路撫州金溪縣(今江西金溪)人。他是宋明理學中“心學”一派的開創(chuàng)者和代表人物,后人尊之為“百世大儒”。而自古以來就有“大儒必是大醫(yī)”之說,作為“百世大儒”的陸九淵也不例外,其思想學說與傳統(tǒng)中醫(yī)治療養(yǎng)生之道確然是密切相關的。
作為孔子的門人,曾子在儒學的演化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曾子首先提出“慎終追遠”的思想,其中既體現(xiàn)了前后相承的歷史意識,又蘊含著孝的觀念。孝不僅是內(nèi)在的德性,而且也表現(xiàn)為行為的規(guī)范,在后一層面,其意義不僅僅體現(xiàn)于家庭人倫,而是與為政(政治實踐)過程相涉。由肯定家庭倫理以及與之相關的規(guī)范(孝),曾子將關注之點進一步指···
2021年是王安石一千年華誕。一千年來,圍繞王安石的爭議似乎從未停止,他究竟是“一世之偉人”還是招致“靖康之禍”的禍首?他給后世留下了怎樣的政治遺產(chǎn),又在何種程度上影響了宋代以后中國歷史的進程?為了厘清上述問題,澎湃新聞·私家歷史特別推出“千年王安石”專題,邀請多位宋史學者從政治、文學、哲學等層面多維度展示王荊公的面貌···
儒道關系是中國哲學史乃至中國文化史中的一個重要論題。論者們發(fā)表過種種意見。魏晉玄談中有“三語掾”的故事:“阮宣子有令聞,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老莊與圣教同異?’對曰:‘將無同?!旧破溲?,辟之為掾,世謂‘三語掾’?!?/p>
以人文關懷、人生意義為出發(fā)點的中國哲學,既呈現(xiàn)出憂患意識,又包含有樂感精神,其實應該用“憂樂圓融”來概括。宋代士大夫在推動儒家哲學化的內(nèi)圣外王之道建構過程中,其出發(fā)點就是一種兼容憂樂的情懷。宋代士大夫既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同時又追求“孔顏樂處”的超然境界。宋儒通過挖掘《四書》中的憂樂情懷,找到了儒學及中國哲學的深層···
清人崔述在《洙泗考信余錄》中對這一條所記內(nèi)容提出懷疑,主要理由是:“定公之時,顏子尚少。”其認為不會有此事,又認為“此事本出《呂覽》,乃顏闔對莊公語,非顏淵對莊公語也?!奔毝[之,其實崔述的這兩條論據(jù)均非切實可靠之論。一是,魯定公在位時間是公元前509年至前495年,而顏回的生卒年一般認為是公元前521年至前481年,即魯定···
泰山其頹,哲人其萎,嗚呼哀哉!自昨天得知李澤厚先生仙逝的噩耗,心情一直不能平靜。先生是八十年代思想界的脈搏,我和千千萬萬同齡人一樣,一直追尋著脈搏的每一次跳動,而每次拜讀先生的文字,都為那廣闊的視野、深邃的見解、優(yōu)美的文筆所折服。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全盤接受先生的每一個觀點。有感于先生的名作《漫說“西體中用”》···
李澤厚和近代以來幾乎所有重要的思想家一樣,有著一個共同的想法,即在天人問題的高度上全盤解決古今問題和中西問題。而同樣的問題也在于,如果在對古今問題和中西問題的理解上,預先已經(jīng)站在了現(xiàn)代和西方的立場上,那么,古典和中國的意義,實際上根本不可能真正呈現(xiàn)出來。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