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日本京都大學名譽教授小南一郎,利用西周時代的第一手資料——青銅器銘文,對西周王朝的國家體制及其理念進行了別開生面的解析。全書以禹之九鼎傳說開篇,通過青銅器的使用、保管與天帝、神靈、氏族、祖先、領土等關系角度,探討西周國家體制的形成原理。
乾嘉之際為清代學術的鼎盛時期,其內(nèi)容以實學、考據(jù)為代表,常被分為吳派和皖派,兩派雖然均崇漢學、重古文,但在所治經(jīng)典和對待漢人經(jīng)說的態(tài)度上,仍有不少差異?;輻澴鳛閰桥傻拇韺W者,是清代《周易》研究第一人。然而,由于清代學術史的研究思路的固化,對惠棟的定位局限于嚴守漢儒家法的考據(jù)學家,掩蓋了惠氏很多極具個人特色的···
《左傳》是記載了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前后二百五十四年歷史的編年體史書,被奉為儒家經(jīng)典“十三經(jīng)”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南京師范大學趙生群教授,鉆研《左傳》多年,有多部相關著作問世。
“古文”是漢代出現(xiàn)的一個概念。漢人眼里的古文是五帝三王所用的文字,是圣人孔子所用的文字。
壞事發(fā)生在好人身上,這個問題在早期中國與在今天一樣真實。
《莊子》三十三篇,借寓言見意,文章瑰麗無比,文筆縱橫跌宕,肆意汪洋,要捕捉莊子之意甚難。一般以為內(nèi)七篇《逍遙游》《齊物論》《養(yǎng)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最為純正。
本書為一部通貫的《孝經(jīng)》學發(fā)展史,結(jié)合新近出土文獻,采取經(jīng)學與哲學結(jié)合的方法,梳理《孝經(jīng)》學發(fā)展的義理脈絡及其與哲學思潮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嘗試在文獻的掌握、思想史的分析、《孝經(jīng)》學本身問題意識的尋繹等方面實現(xiàn)突破,深刻揭示《孝經(jīng)》與儒家孝觀念的真精神,澄清近代以來附加在《孝經(jīng)》與孝觀念乃至儒學、中國文化之上的一些誤···
李春穎的這部《張九成哲學研究》是在同名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用功夫反復修改打磨而成。該書對張九成著作《橫浦文集》《孟子傳》《中庸說》《橫浦心傳錄》《橫浦日新》等搜羅無遺,將其思想細分為氣論、性論、心論、格致論、德福論、經(jīng)典解釋之特點及儒佛關系等,引述充分,闡發(fā)深入,使張九成各方面的觀點及其間的邏輯關系清晰呈現(xiàn)。
蜀石經(jīng)肇始于后蜀廣政年間(938-965),蜀相毋昭裔在成都主持將儒家經(jīng)典刻石,共計十種:《孝經(jīng)》《論語》《爾雅》《周易》《毛詩》《尚書》《儀禮》《禮記》《周禮》《左傳》(前十七卷)?!蹲髠鳌泛笫砣胨慰坍叄彼位实v(1049-1054)、宣和年間(1119-1125)又分別補刻《公羊》《穀梁》及《孟子》。
本書校注以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徐必達輯刻《合刻周張兩先生全書》卷九至十一《易說》為底本,以明嘉靖十七年(1538)呂柟刻本《橫渠先生易說》、萬歷四十六年(1618)沈自彰《張子全書》所收《橫渠先生易說》等為對校本,以《易說》清代其他版本、宋代集注類《易》著及《張載集》等今人整理本為參校本加以點校,對《易說》中的疑難···
中國傳統(tǒng)治道是中國古代思想的原生形態(tài),具有十分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挖掘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資源,無論對于建立中國思想研究的主體性,還是對于建立當代世界合理的社會秩序和心靈秩序,促進人類文明的持續(xù)發(fā)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左傳》是記載了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前后二百五十四年歷史的編年體史書,被奉為儒家經(jīng)典“十三經(jīng)”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趙生群教授鉆研《左傳》多年,有《左傳疑義新證》等多種相關著作行世。
《經(jīng)義考》三百卷(實存二百九十七卷),爲清初朱彝尊所著,收集先秦至清初研究經(jīng)學的著作,著其作者、書名、卷數(shù)、存佚,并列原書序跋、歷代學者之考論,再附以朱氏之按語。爲我國最有系統(tǒng)之經(jīng)學總目録,被譽爲經(jīng)學目録的集大成之作。
本書系美國楊百翰大學韓大偉(David B.Honey)教授所著五卷本《中國經(jīng)學史》的第三卷,起于南北朝,而斷于初唐,以文獻學的衰落與詮釋學的崛興為核心,歷述了經(jīng)學的分裂與復歸一統(tǒng)。全書貫徹了韓大偉教授“聚焦領袖群倫的宗師,例舉舉足輕重的先哲,并追蹤他們身后的影響,借此概括各個時代的主要潮流”的寫作理念,以及中西經(jīng)學研究對···
是書定名《宋明理學精義》,“宋明理學”取通義,“精義”鑒朱子有《論孟精義》。“精義”者,非考辨精密,義理精干爾。謀篇初心不為通史之著述,只求一貫之文章。
《左傳》于群經(jīng)中最為宏偉。歷代學者研修成果豐碩,形成學術富礦。儀征劉氏四代共治《左傳》之學,時人常方之吳門惠氏。
我們無論是探討理學一系列范疇的特點,還是掌握傳統(tǒng)醫(yī)學在宋代以后發(fā)展演變的過程和規(guī)律,主要的目的是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以加速中醫(yī)學邁入現(xiàn)代化的步伐。盡管理學的時代已離我們遠去,但是中醫(yī)學之樹依然常青,如何分析、評價、借鑒以往理論中的合理內(nèi)核,依然是今天把握中醫(yī)學發(fā)展走向的一個關鍵所在。只有深刻地理解過去,才能更···
魏晉南北朝《論語》注疏文本完整存世的只有三國魏何晏《論語集解》和南朝梁皇侃《論語義疏》,學界的研究熱點也集中在此。但從魏晉玄學發(fā)展過程來看,《論語集解》處于玄學剛剛開始的階段,《論語義疏》則處于玄學接近尾聲的階段,真正具有更多玄學思想的恰恰是居于這兩者中間的《論語》注殘篇。本書選取了魏晉玄學影響下的十二家《論···
本書主要是對于《大學》和《中庸》的注釋、疏通、廣辭、補述乃至義理發(fā)明;“廣辭體”或 “補辭體” 是本書作者特創(chuàng)的體例,也是全書最有創(chuàng)造性、最有價值的主體部分。
本書為章關鍵先生醞釀數(shù)年后寫成的又一部《周易》精讀精解的新著。其內(nèi)容如下:1.闡明《周易》暨孔子哲學源流及相關關系,正確理解“兩派六宗”,強調(diào)《易傳》作為孔子哲學載體的學術意義,并依托當代考古、考據(jù)成果,系統(tǒng)批判《易傳》作者的疑孔說。2.從卦名、卦象、卦辭、爻辭、卦德、卦主六個方面相互會通,全面準確把握《周易》精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