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大人有大量。雖然俗話,卻是真理。量者,容量、度量、器量、識量也。大人、君子與小人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量。如何應對無禮之徒和橫逆之來,可以很好地體現(xiàn)一個人的器量。孟子認為,君子處此宜自反。自反而有禮,自反而忠,則視之為妄人,比之為禽獸,與禽獸奚擇哉,于禽獸又何難焉。
2019年5月辛莊師范網(wǎng)絡學院推出的《孟子大義》教學片,是東海第一次通過訪談的方式講學。因非圍繞具體字句進行,學術(shù)和某些觀點不免粗糙,然真話實說,所言皆發(fā)自肺腑;信口開河,不無一聽的價值。
士可殺不可辱,圣賢君子不可侮,這是對世人特別是政治人物的一種道德要求。同時,不侮辱他人,更不侮君士君子,又是一種道德自律和禮儀修養(yǎng)。但是,請注意,就君子自身而言,又是最能受侮忍辱的。
儒門外道已有三種:一是否定性善論,以荀子為代表,持性惡論;一是否定性即天,以蔣慶為代表,持性外拜天論、圣外求王論;一是否定外王功能,以余英時為代表,持儒家限于私域論。共同原因是不能明道。明道自知天性至善,就不會持性惡論;明道自知性即天,就不會性外拜天、圣外求王了;明道自知道器、體用不二,就知道道德必有政治之用···
儒學沒有兩個本體論,也不是“天道本體論”含攝“心性本體論”。唯一正確的說法是,“天道本體論”就是“心性本體論”。
蔣慶思想大錯有五:一是將天道人格神化,二是將內(nèi)圣外王視為并列關(guān)系,三是認為內(nèi)圣外王對人性認知有別,四是將儒家與宗教乃至伊教相比對,五是過度貶低自由主義和西方文明。這五大錯誤,都有違儒理易理。
儒家文化,以儒經(jīng)為載體,以仁義為核心的文化體系;儒家群體,以信奉和踐行儒家文化之人組成的群體;儒家王朝,以儒立國和治國的王朝。此三者,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不能割裂,也不能完全劃等號。
朱子曰:“太極非是別為一物,即陰陽而在陰陽,即五行而在五行,即萬物而在萬物。只是一個理而已?!庇衷唬骸疤珮O只是天地萬物之理。在天地言,則天地中有太極。在萬物言,則萬物中各有太極?!?/p>
天字多義,但作為本體的天,即昊天上帝、性與天道、形而上的天,有沒有人格,只能有一個答案,不能時而沒有,時而有。我的答案非常明確和絕對:沒有。天無人格這一點,應該是儒佛道三家共識,佛學道學亦不立人格之天。佛教道教將人格賦予天道,那是一種宗教的本能和需要。
2010年東海《儒家:宗教性當弘揚,宗教化宜慎重》提到,有人問我為什么沒有在《關(guān)于曲阜建造耶教大教堂的意見書》上簽名,我的回答是:“之所以沒有簽名,主要原因是對意見書中“政府宜盡快承認儒教的合法地位,賦予儒教與佛道回耶等宗教平等的身份”這一建議和要求別有考慮---不反對但也不支持。”
“這些上帝或昊天上帝(五經(jīng)中的上帝),都是孔子編撰圣經(jīng)時對古籍概念的沿用。經(jīng)過孔子之手,上帝已非人格神,而是與天道同義,可視為天道的形象化象征。這是圣經(jīng)中昊天上帝的正義。其余解釋皆非正義?!?/p>
客廳雖小小,人不滿二百,然關(guān)注者不少?;静谎?,也不愿踢人,希望各自珍惜。當然不是要諸君沉默寡言。沉默固可規(guī)避政治風險,卻不足以建立道義形象,微群也就喪失了存在的意義。相反,正言正語,多多益善。我是希望諸君言之有理,發(fā)而中節(jié),和悅而諍。這也是微信群和思想界樹立形象的最好辦法。
論及性與天道,有兩個觀點:一是性本于天,意味天高于性,天在性之上,“天道開二門”(蔣慶先生語),內(nèi)圣與外王并列;一是性等于天,性與天道,現(xiàn)象范疇大異,本質(zhì)絲毫無異。性天為內(nèi)圣,內(nèi)圣開外王,內(nèi)圣外王為體用本末關(guān)系。
“文章,德之見乎外者,威儀、文辭皆是也;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體。其實一理也?!庇终f:“言夫子之文章,日見乎外,固學者所共聞;至于性與天道,則夫子罕言之,而學者有不得聞者。蓋圣門教不躐等,子貢至是始得聞之,而嘆其美也。程子曰:此子貢聞夫子之至論而嘆美之言也?!保ā都ⅰ罚?/p>
《易經(jīng)系辭上》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睋Q成平等主義者,就要說:天地同尊,乾坤定矣。無卑無高,無貴無賤。換成女權(quán)主義者,就要說:地尊天卑,乾坤定矣。女高男卑,貴賤位矣。這是女性的異化和反常。
東海民間儒者一枚,雖然自貴自重,但向為學界輕視。如果涉嫌抄襲,不僅身敗名裂,所有思想乃至整個體系都會受到懷疑,更難取信于天下后世。更重要的是,政治問題非政治解決乃是馬幫持之以恒的習慣,異議人士如果涉嫌經(jīng)濟問題、男女問題及抄襲問題,無異于自我毀滅。
對于自由,有則維護,無則追求,這是正常人的一種本能,即孟子所說的不慮而知、不學而能的良知良能,也是維護人格尊嚴的必須。對于文化人、君子人來說,追求自由人權(quán)尤其是言論權(quán),不僅是本能,更是一種責任。
耶教伊教都信仰神和上帝。但有必要說明,它們的神不是我們的神,它們的上帝不是我們的上帝。它們的神即指上帝,我們的神是對圣德高明和天道高妙的形容,我們的上帝是昊天。昊天上帝于宇宙為本體,又稱為太極、天道、天理、天地之性;于生命為本性,又稱為天性、仁性、良知、天命之性。
依據(jù)天道,依據(jù)仁本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為天下主持公道,是君子一大天職。天下只要有君子在,就有正義和公道。得位,自當在政治上、法律上主持公道;無位,則在思想上、道德上主持公道。
儒眼看臺灣,民有民權(quán),值得肯定;官無官威,令人遺憾。所謂漢官威儀,就是官威的古典標準。官威來源于權(quán)威和德威的統(tǒng)一,兩者缺一不可。臺灣政府和官員,權(quán)威和德威皆不足,根本原因在于主體文化、指導思想不佳?,F(xiàn)代漢官威儀,也只有儒文化和新禮制才能提供,非自由主義和民主制度所能,遑論三民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