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以“愛”為標識,但“愛”又非仁的全部。仁為四德之長,兼?zhèn)淝楦泻偷滦?,與義、禮、智、信諸德既一體流行又相互并立。“義”是仁的適宜,仁又需要通過“禮”來表現(xiàn),并離不開“智”的選擇,仁德的實施還需要誠實守信?!叭省迸c“四德”“五行”的關系,是儒家的德性整體與具體德目的關系,既各有側重又相互促發(fā)。需要認清四德五常各自的定位和內涵···
自由是人不得不承擔的存在身位,如何在當下的中國經歷并沉思這種身位,是中國學人的使命。我們嘗試通過儒學的經典文本《中庸》探索先人所覺識到、但未曾充分展開的人的自由身位,以及這種自由身位何以重新被遮蔽在“天下(—世界)”的神圣倫理結構中。我們指出,揭開這種遮蔽的根源在于重新激活我們的天命意識,并在我們的生存中正視自由···
在哲學之維,《易傳》與《易經》始終相互關聯(lián),二者共同構成了完整的《周易》。通過《易傳》的詮釋,作為中國文化早期文本的《周易》內含的哲學思想得到了深入的闡發(fā),其溝通天地自然與人、對世界作總體說明的特點以及推論過程所蘊含的理性趨向,則進一步突顯?!吨芤住分疄橹袊軐W的開端這一歷史品格,由此也可具體理解。
本文認為儒家擁有資源構建自己的自由哲學,沒有必要為此目的移植西方的“自由意志”概念。一個人只有在她有效決定自我命運并塑造其生活時,才能稱得上自由。如果以這種方式理解,實現(xiàn)儒家自由要依靠發(fā)展個人做出有效選擇的能力并創(chuàng)造有關的外在條件,以達成有意義的選擇目標。具體地說,它是通過擇善過程而實現(xiàn)的。
鄭玄闡釋《大雅·棫樸》和《思齊》時貫徹此原則,解《棫樸》時尤其突出與政、政令有關的內容,統(tǒng)一性的政令使《周禮》六官職能體系得以運行;解《思齊》時著意突顯以個人才干為基礎的賢能體系對于文王所以為圣的特殊意義。
名聲觀念涉及對某個主體的贊美和認同與否并可分為強弱兩種:強意義指各種較為強烈的毀譽褒貶,弱意義則包括所有來自他者的認同、理解、肯定、重視或相反的態(tài)度。兩種意義比較,后者更為根本,討論名聲觀念應當兼及兩者。
對儒家來說,要實現(xiàn)性天相通的圣人之境,需要充分發(fā)掘“虛正之心”的靈應向度,但也不能忽視身體羈絆和牽制的現(xiàn)實向度。這兩種向度共同指向對人類精神如何實現(xiàn)超越這一根本性問題的回答。
船山對“君子詞”的基本主張即:詩有“蘊藉”“斂度”“忍力”,方能興、觀、群、怨。而“君子詞”或“君子辭”的提出,是其晚期思想演進的一大關節(jié)。船山晚年重新認識張子《易》學,把“神氣”概念作為思想體系的核心,賦予早期理氣構架新的哲學內涵,都與他所從事的詩論工作有莫大的關聯(lián)。
近代以來,歷史學家每每認為史家的任務是據(jù)事直書,如實客觀地還原歷史之真實,從而頗將史料學等同于歷史學。但這并不符合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精神。中國傳統(tǒng)史學深受孔子作《春秋》的影響,一方面注重史實的陳述,但更重視史實所蘊含的義理內涵與思想意義。從漢代的司馬遷、班固,到近代的蒙文通,莫不是如此。對于歷史書寫而言,“史料”與···
蒙卦上承屯卦呈現(xiàn)出萬物初生的“充盈”狀態(tài),下啟需卦表達的對萬物以“育養(yǎng)”的主旨,“盈—養(yǎng)”之間正是“稚而萌”的生存狀態(tài),預示發(fā)展傾向的各種可能。它們(可能性)既是“盈”之生命力的表現(xiàn),也是“養(yǎng)”試圖使之走向現(xiàn)實性的出發(fā)點所在。要之,文章呈現(xiàn)了“童蒙”和“我”這一主體的兩種狀態(tài)在不同“態(tài)勢”的張力中逐漸得以建立起一種內含天命視角···
「真知是否必然能行」是困擾晚年朱子的一個重要問題。朱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把知而不行(意不誠)的原因歸于知不真(知不至),秉持一種真知必能行(知至必意誠)的思想。朱子晚年之時,在與弟子對話中,其意識到自己的知至必意誠(真知必能行)思想實把為學工夫全部放在格物致知上,有取消誠意工夫的嫌疑,不符合《大學》的義理結構。
章太炎與廖平在經史觀上存在顯著差異。章太炎提出“六經皆史”,解構了傳統(tǒng)經學的神圣地位,推動了學術研究的自由與開放,促進了學術范式的重構。廖平則堅持“經史分立”,認為經學與史學在性質、功能及價值取向上存在本質區(qū)別,并通過對微言大義的深入闡釋,維護了經學的獨立性與神圣性。
由于四部分類法與經學始于漢武帝獨尊儒術說的影響,在經學與儒學的研究中,一直存在儒學為子學,非經學的認識。孔子開創(chuàng)的儒學是闡發(fā)五經常道的君子儒的儒學,漢武帝立五經博士不過是先秦漢初儒學發(fā)展的結果,經學與儒學的本質完全相同,四部分類法的以儒學歸于子部不能成立,說明儒學與經學都是闡發(fā)五經元典常道的學說,二者不存在經···
當前民間儒家教育正處于一個深刻反思、自我調整的過程,其發(fā)展已呈現(xiàn)出一種百花齊放的多樣化態(tài)勢。未來可以期待會有更多不同教育理念、不同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私塾、學堂和書院涌現(xiàn)。難道我們不應該給予民間儒家教育實踐者以足夠的時間和寬容的空間嗎?
以孫中山研究推動儒學與自由主義展開深入對話的學術意義在于:孫中山在民國時期的思考和實踐,不僅為儒學與自由主義深入對話提供了基于歷史學的實證材料,也為理解儒學與自由主義之間的分歧與共識提供了一個典型案例。儒學與自由主義在民國時期的分歧與共識,或能夠成為當下推動儒學與自由主義展開深入對話的重要議題來源。
“性情”這一范疇,既與“天”“道”“命”等形上概念相關,又與“人”“物”“欲”等形下概念相契,它首先是先秦儒家“究天人之際”(所謂“性與天道”)的思想結晶,而后乃成為人性論的重要成果,進而轉化為傳統(tǒng)儒家詩學的核心范疇,成為衡量和評判詩之本質和詩之境界的根本準則。
《中庸》開篇三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綱領。教育首先是“修道”,而不是知識灌輸和職業(yè)技能培訓,更不是刷題升學。在今天這個工具理性和數(shù)字化考核的時代,重溫修道的教育思想,回到教之為教的本原,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傳統(tǒng)思想學術研究依照西方模式的現(xiàn)代轉型,加之長期以來文化上的激進主義思潮,亦使學院學術退居單純知識性、學科化的一端,而失去了其與社會生活的關聯(lián)性和教化的作用。這種社會民間性教化機制的缺失,正是當下分科化體制教育缺乏自身“通”性內涵之種種弊端的原因所在。近年來,學界和政府相關部門積極推動古典學的學科建構,體現(xiàn)了中···
淥江書院是醴陵歷史上辦學規(guī)模最大、時間最長、影響最為深遠且唯一留存至今的書院。左宗棠曾在此擔任山長,他獨特的辦學思想和教學方式,培育了眾多杰出人才。2024年12月31日,《瀟湘晨報》創(chuàng)始人、中南傳媒首任董事長、知名作家、評論家、出版家龔曙光正式受聘擔任淥江書院山長,為淥江書院的發(fā)展掀開了嶄新篇章。醴陵發(fā)布現(xiàn)全文刊發(fā)···
荀子以禮或禮義為道,他對“禮”之起源、功能和意義的解釋主要有四種:一是“禮有三本”的解釋,這是從宗教人類學的角度解釋祭、喪等禮儀的起源和意義;二是“禮者養(yǎng)也”的解釋,這是從社會政治哲學的角度,解釋禮義規(guī)范何以必要的問題;三是“百王之道”的解釋,這是從歷史文化的視角解釋“禮義之統(tǒng)”的形成;四是“禮義生于圣人之偽”的解釋,這···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