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輯錄湯老10篇有關儒學的文章,大致反映了著者對傳統(tǒng)儒學的深入思考,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論天人合一》《論知行合一》《論情景合一》探討儒學有關真、善、美三個價值取向的基本態(tài)度;《論普遍和諧》《論內在超越》《論內圣外王》等篇意在多元共生、普遍和諧的背景下為當今人類解決矛盾沖突提供有益的思想資源
《中國哲學十五講》選擇中國古代十五位有代表性的哲學家,對他們的哲學體系做了整體性的闡發(fā)和揭示。作者從每一位哲學家的根本問題出發(fā),明確其概念內涵及問題的具體指涉,呈現(xiàn)出其思想展開的固有脈絡和結構。作者對中國古代哲學問題、哲學家的思想路徑的深入挖掘,以及對隱藏在基本哲學洞見背后的思考和論證過程的強調,對于我們今天···
本書包括“周易知識講座”和“易經(jīng)·六十四卦正讀”兩部分,涵蓋易與周易、易學的內容、易學與數(shù)、易學的智慧等內容,并對周易六十四卦進行了詳盡的解讀,作者用朱熹《周易本義》的編次方法,先做一些常識性介紹,再對卦爻一一梳理,明白曉暢,易于理解,是一本簡明精煉的周易讀物,是廣大周易愛好者的入門良選。
原始儒學是以孔子為宗師的先秦儒學團體創(chuàng)立的思想體系??鬃訉W說深深扎根于中國上古三代及春秋時期的社會中,是此前中華文明的集大成者,具有跨越時空的價值。在形成之初,孔子學說就為其在魯國的短暫為政實踐所證明??鬃尤ナ篮?,孔子學說在戰(zhàn)國社會得到廣泛的傳播、弘揚和踐履,成為社會的“顯學”。原始儒學來源先秦社會、服務于先秦···
作者從儒家學派的特點開始著手,探討分析不同時期“儒”的定位,在接下來的每一章節(jié)內均概括提煉出不同歷史時期儒學發(fā)展的幾個關鍵問題與角度展開論述,如先秦儒學中“仁”和“禮”的精神、孟子與荀子的學說,漢代儒學發(fā)展的關鍵人物董仲舒、魏晉玄學與儒學的關系、宋明理學、清代漢學與宋學等,并以較大篇幅著重對現(xiàn)代新儒學之概念、儒學發(fā)···
治體論在中國政治實踐中積累既久且深,最能體現(xiàn)傳統(tǒng)關于政治體系思索的意向和重心。它從一種零散模糊的言說轉變?yōu)樽杂X而精密的觀念形態(tài),得益于宋學由變革思維向立國思維轉進的精神洗禮
《制造儒家:中國傳統(tǒng)與全球文明》利用大量的材料和深刻的分析,檢視了16、17世紀來華耶穌會士開啟的對于“儒”“孔夫子”等概念和形象的建構過程,以及晚清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背景下,章炳麟、胡適等學者對于“儒”的再發(fā)明。
自2009年始,在中大開設《詩經(jīng)》課程,迄今正滿十年。 此前,未曾開過《詩經(jīng)》課,于《詩經(jīng)》學亦無甚研究。 首次開課,基本采用現(xiàn)代通行講法,文學的,文獻的。 2010年再次授課,始逐步彰顯《詩經(jīng)》之經(jīng)學意義及古典學意義。 清儒皮錫瑞稱“《詩》比他經(jīng)尤難明”,信哉斯言! 揆諸經(jīng)籍,始明“經(jīng)稟圣裁”、“以三百篇當諫書”之深義!···
《朱陳王霸之辨義疏》一書博采眾長,吸納前人研究成果,立足思想史的研究視角,以陳朱書信為研究主體,采用逐段義疏的方式,闡發(fā)義理,圍繞朱陳二人關于王霸之辨、道與歷史關系、心性等問題做深入闡發(fā),回應前人研究問題,旁采朱陳其他相關書信文章語錄為論證,并且作案語總結,以期對中國傳統(tǒng)中政治、德性與歷史的一些基本問題再做思···
唐文治先生是晚清民國著名學者、一代醇儒,在當時政界、學界、教育界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唐先生曾擔任晚清商部、郵傳部要職,熟識朝政與外事;后擔任交通大學及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校長,精通傳統(tǒng)學術,并深明新學的重要性,其著述皆具明確而深遠的文化關懷;倡導“讀經(jīng)救國”、慈孝仁義,保存國粹之余,更推陳出新,以培養(yǎng)具備高尚道德情操···
李鏡池先生是現(xiàn)代著名易學專家,其一生著述,主要圍繞《周易》展開,內容涉及易學研究的許多領域,其中既有對經(jīng)傳的注釋???,又有對義理的闡述抉發(fā),對當代易學研究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特別值得說明的是,作者將《周易》經(jīng)、傳分開研究,采取“古史辨”的科學方法論和進步的歷史發(fā)展觀,對《周易》加以系統(tǒng)整理、科學闡述,破除了長久以來···
4月28日,《李鏡池周易著作全集》首發(fā)式暨“易學與文化傳承”學術研討會在華南師范大學舉行。來自中華書局、北京師范大學、山東大學、中山大學、同濟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湖南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廣東省社科院、深圳大學、廣州大學的40多名周易研究學者匯聚一堂,就李鏡池易學著作與“易學與文化傳承”進行···
本輯設“近代政治精英與治道轉型” 專題, 著眼于華夏治道近代轉型之際的重要人物思想和實踐議題展開討論。專題由6篇文章組成分別涉及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熊十力的治道思想以及民初央地軍政關系和長沙祭孔困境。
本書截取并入香港中文大學之前的新亞書院,亦即錢穆?lián)卧洪L時期的新亞書院作為研究對象,從發(fā)展歷程、辦學旨趣、經(jīng)費籌募、課程與教學、師資與制度、校園文化等方面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專題研究,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對這一時期新亞書院辦學之得失成敗進行了總結。本書是作者關于錢穆研究的后續(xù)之作,也是國內系統(tǒng)研究新亞書院的著作。
從政治哲學角度看,陽明后學沿著王陽明開創(chuàng)的“化治世為治心”的思路,堅信人內在的道德理性、意志和情感可以成為改造政治社會的力量,認為“良知”可以外化為規(guī)范、準則,人們通過“致良知”的道德實踐,能夠實現(xiàn)“萬物一體”的理想秩序,使得“三代之治”的理想社會再次重現(xiàn)。
本書是作者有關儒家倫理與美德倫理的研究,也可以說是以追尋美德為中心的中國倫理研究。
近代以來,儒學與自由主義的思想關系問題逐步凸顯。本書從政治哲學角度對這一問題予以研究,乃中外學界之首次。
為黑龍江大學“龍江哲學研究叢書”*本。本書從人物研究、概念研究、比較研究、宏觀研究四個方面展現(xiàn)儒學的發(fā)展與構成,展現(xiàn)儒學發(fā)展的契機和出路。
《中國書院文獻叢刊》(第二輯)全書共計100冊,收録了來自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湖南大學岳麓書院、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等館藏單位的書院文獻140種,涉及全國約18個省區(qū),近百所書院。書院文獻以明清兩代居多,有書院志、課藝、試卷、學規(guī)、章程、同門録、講語等種類,有稿鈔本、石印本、木刻本、活字本、鉛印本等類型。每種文獻均···
《手繪儒生:<儒林外史>的二十種風雅》以明清時期文學經(jīng)典《儒林外史》為藍本,選取其中二十個片段,重新進行文學再創(chuàng)作,匯集成二十篇故事新編,細致生動地刻畫了古代儒生的二十種風雅。二十篇故事既各自成篇,又藕斷絲連,情節(jié)更加豐滿,構思更加精巧,語言采用現(xiàn)代白話文風格,流暢活潑,兼具趣味性和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