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周一代,禮樂不斷被建構和完善,朝野上下呈現出一派文質彬彬與頌聲洋洋的景象。周人對待禮樂,一方面繼承前代之遺風,另一方面也創(chuàng)構了屬于自己的審美體系。此期,禮樂被重新規(guī)定,不僅成為美和藝術的象征,還是政治的一種詩性表達。由此,西周進入了禮樂美學時代。
有些知識領域從一開始就有明確的界定,例如,歐洲經濟史專家研究從工業(yè)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的歷史。
1月3日上午,黃山市隆重舉行戴震誕辰300周年紀念大會,持續(xù)推動徽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他以“心性為一”即“一本義”為“圓教模型”,以重新定義“可能”和“理解”為前提,以“心體”建構為實現路徑,以“上下其講”為思維路徑。就“上講”看,他以溝通“心體”“性體”“道體”為主以實現“心體”的“上提”;就“下講”看,他以“心體”之“流行”為主以實現“心體”的“下委”;“上提”“下委”為一雙向回環(huán),“心體”建構從而形成一個理論閉環(huán)。
不是“自我”擁有身體,而是身體擁有“自我”。這是我們在返回孔子的“身體觀”時,首先需要澄清的一處認識。盡管“自我”與身體之間的界限在“子曰”之中經常是模糊的,但是作為人自身所是的那個德性化身體,卻極易被“自我”所遮蔽。因此,確切地說,“修身”并非對身體本身施加某種操作,而是解除“自我”對身體的遮蔽,讓人的德性化身體能夠顯現出···
中國失去西域也就失去了文化的多樣性。設使舉世唯余一人,則其人連自家高矮胖瘦皆不得而知——文化生命亦然,必由相互比照始知特質所在。有道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p>
第十二輯以“仁體論·美德論”為主題?!叭鼠w論”專欄圍繞《儒學美德論》和《仁學本體論》,包含了多篇討論陳來教授思想的論文;“美德論”專欄不僅收錄了三篇關于黃勇教授新作《美德倫理學:從宋明儒的觀點看》的評論文,還刊載了黃勇教授對這三篇評論文的全面回應。
關于四書內容以及四書形成的緣由,為什么朱熹以后四書能享受如此尊榮,甚至于地位不亞于五經,這些問題非深入其中、精研有得者,不足以解答。郭齊勇先生是當代著名的儒學研究專家。本書是他多年來講解和研究四書的結晶,為讀者提供了一個了解四書的合適門徑。
「一國兩制」長期堅持,是香港的新秩序和新發(fā)展的關鍵檢驗指標,也是主要信心來源。在覆蓋港澳臺的這一場偉大制度實驗中,香港是中西文明競爭與制度博弈的最典型場域。
帝制儒學要求平民百姓在政治上絕對服從的觀點是普遍存在的。盡管一些學者試圖挑戰(zhàn)這一流行的觀點,但他們未曾論及帝制儒學中關于政治義務的理論。通過研究清代的政治宣傳,尤其是《圣諭廣訓》,作者認為帝制儒學的政治義務是一種家長式感恩理論。
“賢能政治”歷來存在兩種理解模式。第一種模式將“賢能政治”理解為一種治理方法。這種理解源于孔子,其討論范圍是政治職位,并且可以得到后果論意義上的證成。第二種模式將“賢能政治”視為一種正義理論,即為了按照正義的要求給予人們其應得之物。
“生活儒學”和“進步儒學”都涉及現代儒學的兩個關鍵詞,即“進步”與“自由”。對這兩個基本價值觀念的理解,生活儒學與進步儒學之間既有基本的共識,特別是在對現代性價值的認同上;同時又有一些重要的差異,尤其是在儒學與自由的關系問題上。
對很多人而言,哲學仍然是顯得神秘、狹隘和專業(yè)化的探索領域,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很少或者根本沒有任何相關性。但是,對為該系列隨筆撰稿的思想家們而言,哲學是一項社會事業(yè),旨在追求思想的清晰性和鼓勵哲學思辨實踐中多元文化空間的塑造,歡迎本領域的學者和外行共襄盛舉,而不是沉溺于不僅外貌相似而且共享霸權式元哲學假設的圈···
當代儒學理論已經形成一股明顯的情感轉向趨勢,其中尤以“情理學派”為代表。目前亟需通過反思其中暴露出來的理論問題,推動當代儒學情感轉向的進一步發(fā)展與深化。
鄉(xiāng)約兼顧個體成人與關系維和的雙重功能:自我實現具有超越性與社會性的“即凡而圣”價值;人際關系的維和建構了倫理情誼化的鄉(xiāng)村熟人社會?!秴问相l(xiāng)約》《鄉(xiāng)儀》的倫理操演與情感感化機制對當前鄉(xiāng)村人際交往和公共生活建設均有裨益。
每個成熟的社會都需要一套核心價值觀以維持其穩(wěn)定和健康運行,名教即古代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本書立定“新名學”立場,認為由孔子實質創(chuàng)立的儒家名學在先秦以后進展為以名教為形式的實踐形態(tài),其基本任務是設法使人產生踐行儒家價值理想的道德動力。因為動力機制不同,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兩漢與宋明兩種名教模型,它們各有特長與局限,···
程頤對王安石注解坤卦六二爻的“因物之性而生之”之說提出了激烈的批評,此為易學史上的一樁公案。從思想來源看,王安石《易解》中對坤六二的詮釋根本立足于儒家立場,但“因物之性”之說實有玄學思想的淵源。而程頤的批評則一般性地指出了“因物之性而生之”無論在玄學還是儒家思想中都難以成立的原因,即在于此說違背了自然物性觀念本有的···
一方面,陽明物論充分尊重物的獨立性,與心相區(qū)別;另一方面,良知被提升為本體,物在良知學的倫序中被重新規(guī)定,良知不能理所當然地像性理一樣成為萬物的本體,形成知體物用,而是在知為意之體、物為意之用的獨特結構中,與物統(tǒng)一。其根本原因在于陽明沒有最終證成天理和良知為一,他在儒家傳統(tǒng)物論和良知本體基礎上的物論之間的罅隙···
2017年,書院研究延續(xù)了之前的熱度,并取得了更加豐碩的成果。據不完全統(tǒng)計,本年共有相關研究著作24部,博士學位論文3篇,碩士學位論文32篇,期刊論文432篇,報紙類文章34篇。研究內容除了傳統(tǒng)的書院研究方向,如教育學、歷史學、文學、建筑學等方面外,圖書館、旅游、互聯(lián)網技術、藝術設計、美學等專業(yè)也進入了書院研究的熱潮中,擴···
2016年是書院研究成果豐碩的一年。據統(tǒng)計,本年度共發(fā)表期刊論文401篇,學位論文5篇,又有20部相關著作出版。其中,以歷史學界、教育學界為主干力量進行的傳統(tǒng)書院史研究是其中的主要研究方向,涉及了書院教育、藏書、刻書、祭祀、學田、文獻、改制、建筑等內容。同時,受當前“書院復興”運動及高校書院制改革的影響,當代書院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