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將之前的讀書筆記做了初步校對以后,重新開始連載。不出意外的話,大概要連載一年多。這一版跟前面那一版相比,主要是修訂了第一遍一些明顯的錯誤,也校對修訂了一些錯別字。
在這個如嚴冬般的春天,《國語研究史》終于要出版了。猶記二十年前,一篇課程論文讓我走近《國語》這部先秦典籍時的新奇感。
孝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標識之一?!缎⒔洝啡胬^承和闡發(fā)了孔子、曾子、孟子等先賢的孝道思想,貫穿著“孝”是“諸德之本”的立場,弘揚儒學“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重視家庭倫理與道德規(guī)范,長期以來被尊為“孔子述作,垂范將來”的儒家經典,構筑了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基石,對傳播和維護社會倫理舉足輕重。
儒家的學說,以“教化”為根本。傳統(tǒng)上“儒”和“師”常常聯(lián)系在一起,故有“師儒”之說。
6月24日,由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法律史研究所主辦的“經典與法學——第一屆比較法律文明工作坊”在中國政法大學成功舉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清華大學、法國蔚藍海岸大學、北京大學、故宮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西泠印社等高校和機構的23位專家學者相聚法大,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學···
昔伊尹、霍光權以立功,猶可寒心,足下小丑,何以終此?賀者在門,吊者在廬,可不慎哉!
回家這幾天投入到校園文化的建設,也一直在反芻這一路上所學到的知識。在不斷反芻的過程當中,我一遍又一遍更新了自己的認知和體會,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到教育是有滯后性的。
十四天的徒步,讓我不斷反芻家庭、老師、朋友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成長。
2024年6月24日上午9:30,由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主辦、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研究生會協(xié)辦的學術講座——“井里井外:一種道德空間的敘事”順利舉辦。作為“輔仁中國哲學”系列講座之一,本次講座有幸邀請到四川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海軍老師擔任主講人,由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許家星老師擔任主持人。講座···
理學與心學是宋明理學當中的兩種重要分系,學界通常認為朱子集理學之大成,而陽明集心學之大成。
2024年6月14日下午四時,“標識性概念”系列講座第十講“文質”在中山大學廣州校區(qū)南校園錫昌堂103講學廳舉行,本期講座由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吳飛教授主講,中山大學哲學系丁耘教授主持。
儒家的本體宇宙觀和基督教的本體神學存在天壤之別。無論從基督教教義看,還是從儒學義理看,儒學都無法轉化為基督教,也不能將基督教儒學化為神學,更談不上儒家基督徒或基督教儒者。從本體詮釋學的角度看,二者不存在“視界融合”,因為二者的本體性是完全對立的:一重永恒,一重變化;一重超越,一重內在。
當代儒家學者成中英先生于2024年7月2日上午11時28分,在美國逝世,享年八十九歲。作為海內外儒家哲學研究的代表人物,成中英先生畢生致力于向世界介紹中國哲學,弘揚中國思想文化,促進中西哲學的深入交流。曾榮獲中華之光年度人物人物獎,第三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全球華人國學傳播獎海外影響力獎。成中英先生心系祖國,關心時務,曾聯(lián)···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繁衍發(fā)展的精神家園,為我們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提供了文化基礎和精神支撐。弘揚與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僅是新時代賦予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的神圣職責和歷史使命,更是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效動力。
在歷史上,是朱熹第一次提出周敦頤傳道于二程兄弟,不僅二程兄弟是道統(tǒng)譜系中的傳道者,周敦頤也具有同樣的地位,此即“周程授受”命題的由來。問題在于,二程反復強調其對“圣人不傳之學”的再發(fā)現(xiàn)是來自于“遺經”,而不是師徒授受關系,程顥就自稱:“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
日前,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主辦的“破解道學千年公案:重探周程授受之爭”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師范大學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山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昌大學等高校及科研院所近30位專家學者參會。
近日,“新時代‘四新’學科建設與大學書院制”研討會暨中國大學書院交流共同體第二次院長聯(lián)席會議在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召開。圍繞“新時代‘四新’學科建設與大學書院制”這一主題,15所高校書院的師生代表分享經驗、交流思想、碰撞智慧。多位高校書院院長在接受岳麓書院師生采訪團隊專訪時表示,以書院制教育改革推動新時代“四新”學科建設大有···
2024年6月16日,河北大學哲學系講師劉斌、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張逸軒、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貝承熙應春秋公羊讀書會之邀,圍繞宗法、律歷、《公》《穀》異同等問題展開座談。本次座談會由上海師范大學哲學系高瑞杰副教授主持,部分中國哲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參加此次講座。
1966年元月五日,82歲的熊十力在“提筆記不起字的筆畫”的狀態(tài)下,仍寫了一篇《自述》短文,再次提到父親對自己的影響,稱:“余平生受先父之教,勤治儒學及孔子易學?!?/p>
王鍔教授主編的《禮記注疏長編》已經出版了《曲禮》《檀弓》和《王制》三種,初步估計,《長編》全部出齊,約有60冊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