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如果你要什么有什么,結(jié)果可以肯定就是:你絕對不會幸福。事實上,那樣的話,你將像生活在地獄中一樣痛苦。
我來研究哲學,心中有話忍不住要說。在前來的路上,想法發(fā)生了改變。不是我停止說話了,或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停止寫作了,而是情緒變了,關(guān)鍵是音調(diào)的高度不同了。我逐漸感受到應該承擔起責任。不是對自己還是我認識的其他人而是對更廣泛的大眾,某種開放性的,不確定的“你”。“你要對自己負責”變成了“要認識你自己?!?/p>
“恨不得把吳狗傾國滅盡”——單是這句詞兒,現(xiàn)在的編劇寫不出來。
拙作《關(guān)中男女不同席》一文,可以說,詳細解釋了男女不同席的由來,消除了不少對此習慣的誤解。獲得了不少讀者的理解。
臨近清明節(jié),連續(xù)接到一家臨近清明節(jié),連續(xù)接到一家電視臺、兩個網(wǎng)絡視頻的采訪邀請,內(nèi)容是:談清明節(jié)。電視臺、兩個網(wǎng)絡視頻的采訪邀請,內(nèi)容是:談清明節(jié)。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作為誦讀祖先詩書經(jīng)文的我們,不能忘卻或故意忽略祖先向我們傳遞的重要信息。有些信息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忽略這些信息命題,就難以立身、難以為人,其中之一就是“善惡報應”理論。
這一篇,政治不正確。請謹慎閱讀。
最近看電視劇《芝麻胡同》,從前的老店,人與人,禮儀往來,有里有面兒,客客氣氣,對話全在規(guī)矩禮數(shù)中,各守本分,雖市井細民,糾紛爭斗,也隨時能以人間公理做尺度,繩己約人,你看到的是對文明價值觀的力行和實踐。
上海流浪漢沈巍的視頻,第一時間看到了,盡管僅數(shù)條視頻,且都很短,但聞其所言,無不切中義理,片言只語,勝過許多當今專家廢詞滔滔數(shù)千。
電視劇《白鹿原》,一直沒顧上看。有一天,看了微信某群轉(zhuǎn)的一小段該劇的情節(jié)視頻,大約是白嘉軒的老婆死了,他悲傷,一個人在院子里思前想后,不禁唱起了秦腔。就是這幾句唱,讓我打消了看這部電視劇的念頭——那完全是一個厭惡秦腔、根本不聽秦腔的人才會發(fā)出的聲音。照理,能夠想到用秦腔抒發(fā)自己情感的人,必然是對戲很熟的人、一個···
路過新鄉(xiāng),聽說有比干廟,順路游覽,不想大有收獲。大多數(shù)中國人,大概是從《封神演義》中知道比干的名字的,我也是。他的故事,大致如《封神》所說,因批評商紂王被挖心而死。在正史如《史記》中,太史公說,“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shù)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圣人心···
我們那兒的話和廣東話一樣,將“莧”讀“漢”,聲調(diào)不同。所以我看見樓下小菜鋪里賣冬寒菜,就知道應該是冬莧菜。冬(寒)莧菜上市的時間短,菜鋪里進貨也不多,所以買的人不多。我印象中用其代替生菜,切絲,做菜肉粥,味道不錯。應該是可以燙火鍋的,但沒有試過。
彭先生說:儒家之禮,并非齊同,而是有等差;內(nèi)中大有深意在。人當守禮,不得因自家富有而逾越其制。其二,禮有質(zhì)有文,內(nèi)心哀戚為質(zhì),喪具之類為文,當以質(zhì)為首要。孔子所言,自有其語境,乃有為而發(fā)。儒家講究依禮行事,禮貴中,厚葬過奢,顯然非禮。喪禮無哀痛之情,而隨葬之物豐厚,乃至巨款大操大辦,此陋俗古今不能免,正賴我輩···
兄弟我欣賞杜甫。我是杜甫殿堂級粉絲。
椿,一般城里年輕人知道香椿,而不知有甜椿。更不知有臭椿?,F(xiàn)在人對草木之名,已經(jīng)陌生到僅剩下吃的了。常見年輕人在公園野外,奔跑嬉耍,攀折攝影,對身邊草木之名,卻惘然無所知。建議公園乃至野外樹林,應多懸掛草木知識牌,供人辨識。那些有毒的草木,尤其要提醒游人注意。
時下的“國學熱”催生了許多傳統(tǒng)禮儀活動,在我們看到的幾次兒童“開筆禮”中,孩子們認認真真學寫的第一個字,往往都是“人”或者“仁”。
鄉(xiāng)諺:“正月的茵陳二月的蒿,三月割下當柴燒。”茵陳在正月里發(fā)芽,嫩芽灰白色,此時采下來曬干,色尤白,所以也叫白蒿。
剛剛給出版社編完一本寫故鄉(xiāng)的文字。書名就先不公開了。請理解。由于這篇跋是以日前的一篇文字《孝子可不可以在喪禮上演唱》起頭的,所以,發(fā)出來,算是那篇文字的后續(xù)。請指正!
姚安民先生是我父親的好友,其人其書,深得我父親的喜愛,以為不尚奇譎,不趨時俗,不以媚求寵,望之如見太古之民之風,穩(wěn)重端方,樸實質(zhì)直,似可接前人之德。
告密者,神必厭之、世必鄙之、人必仇之。若夫因告密而毒怨成結(jié),必經(jīng)年難解。世間被群毆、被手刃者,往往出于告密。圣賢主和氣、不主戾氣,故于父子間倡“親親相隱”,于教學間倡“師道尊嚴”,于男女間倡“海誓山盟”,于友朋間倡“肝膽相照”……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