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大夫季康子向孔子問政,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認為“政”用一個“正”字就可以概括。作為具有一定行政職能、服務百姓的官員,只有自己是一個有原則、守法度、堂堂正正的人,他才可能給身邊的人施加正面的影響,才能服務好百姓,贏得他們的尊敬。孟子也說:“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自己不正是不可能正人···
我們希望在全面從嚴治黨的今天,黨更有自信,相信群眾,組織群眾,領導群眾,建設好中國特色的公民社會,這才是中國人安身立命、老安少懷和中國國家長治久安、文明卓越于萬國之上的根本所在。
許多人可能都會以為,現(xiàn)代國家福利制度起源于1601年英國頒布的《伊麗莎白濟貧法》。這部法典將貧困人口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值得救濟的窮人”,包括年老及喪失勞動力的殘疾人、失去依靠的兒童,教區(qū)負有救濟他們的責任,如給成年人提供救濟金、衣物和工作,將貧窮兒童送到指定的人家寄養(yǎng),待長到一定年齡時再送去當學徒工;另一類是“不···
祭禮在古代屬于吉禮?!吨芏Y·春官·大宗伯》言:“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祇)?!奔匆约Y祭祀天下各國的人鬼、天神、地神?!皣笫?,在祀與戎”(《春秋左傳·成公十三年》),充分說明了祭祀在傳統(tǒng)社會中的重要地位。祭禮在中國古代備受重視,不僅在長期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嚴格的祀典制度,并在儒家的詮釋闡發(fā)下構建了獨特的人文體···
人類正處在“世界歷史的中國時刻”:中華文明正在復興,并極大地改變世界格局,圣人之道將漸行于天下。子曰:“人能弘道?!碑敶酥H,中國和世界都需要一大批服膺圣人之道的士君子,擔當弘道、行道之大任。為此,崇圣會興起“大人之學”;慮及當世社會特征,重在養(yǎng)成政府官員、企業(yè)家、企業(yè)高級管理人員、教育和社會工作者等人士為士君子,···
若讀書人下移為識字者,而識字者不過是技術與信息之獲取者,自身即淪為下品,焉能獲此高評?!古人謂讀書種子,讀書人之所以是種子,蓋弘道翼教、移風易俗、正心淑民,端賴此也;識字者不過職業(yè)人,賺錢以養(yǎng)身家者耳,與斯何干?故讀書人與識字者之辨,豈不大也哉?!
什么時候把深圳的“kk貓”、“摳摳扒”也責令改正?因為這兩個破洋字母名,我從不主動約人到那兩個地方去見面、吃飯,不得不辦事,也是能避開盡量避開,總覺得這種名字對別人說不出口,一想起來就覺得很臊,好像自己做錯了什么似的。還一直擔心:北方那些老年人來深圳,又不說普通話,如果請他們到這地方吃飯游玩,怎么給他們說這兩個名字···
依我的理解,用這兩本書,從學生入手,逐步修復或者糾正中國社會整體世俗價值的偏失,讓人們心態(tài)逐步平和,用正常的視角和非功利心態(tài),感受并理解“文化鄉(xiāng)愁”,重新感受認識傳統(tǒng)社會文化倫常價值下的生活情態(tài)、世事興衰,以及重新檢省自身的中華鄉(xiāng)土文化屬性,找到自身真正的文化基因、激活日漸迷昏欲睡的中華心。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在傳統(tǒng)社會生活中無處不在,傳統(tǒng)禮儀形態(tài)豐富完整,是中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在古今中西的文化激蕩中,如何傳承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禮儀文化,如何保持中華禮儀文化的獨特性,同時以開放的姿態(tài)面對與吸收西方禮儀文化元素,傳承與弘揚我們的禮儀文化,是必須面對與思考的現(xiàn)實問題。
歷史學家錢穆認為“中國文化的核心是禮”,“禮是整個中國人世界里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標志著中國的特殊性”。換言之,想真正了解中國文化,需要深入領會中華禮樂文明,把握其核心精神。站在情、禮關系的視角上看,通情達禮即體現(xiàn)了中華禮樂文明的核心精神。
在前幾講中,我們已經(jīng)總結并分析了朱熹、流沙河、曲黎敏、李山等多位古今名家對于《關雎》這首詩的不同解讀。而今天,我們將要談一談麒麟山書院自己的解讀。
儒家修身學最早見于《五經(jīng)》,經(jīng)歷了以培養(yǎng)“君子”為目標的“德性—德行培育”到以“成圣”為目標的“心靈操練”兩個不同的時代。而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過渡時代”中,儒家修身傳統(tǒng)被轉(zhuǎn)化為培育“新君子”(國民、公民)與“新圣人”(“革命圣人”)的精神資源。
人性論是中國哲學的核心命題之一,儒家尤為強調(diào)和關注。真正意義上的人性論思想,是從孔子開始的??鬃拥娜诵哉摚群喡杂帜:?,因而相較于孟荀人性論,學界關注較少。既有的看法可以歸結為四種。其一是孔子不以善惡言性,其二是孔子是性善惡混論者,其三是孔子是性惡論者,其四是孔子是性善論者。但是綜合其思想體系和相關資料,筆者···
古時宴席“綠酒一杯歌一遍”,今日已不再有歌舞助興的隆重感,但仍有不少傳統(tǒng)禮儀保留至今。進餐時“食不語”,夾菜時“毋固獲”,喝湯時“毋流歠(chuò)”。盡管對于不少人來說,這些名稱聽之陌生,但其實作為習慣早已不知不覺中被實踐了很久。而這也正是中國式禮儀文化的美妙:潤物細無聲,成為每個人由內(nèi)而外的修養(yǎng)。
《禹貢》是《尚書·夏書》中的首篇,記載了“禹別九州,隨山濬川,任土作貢”的一系列故事,歷來被視為與地理、疆域、貢賦等國家治理相關的重要文獻。“禹貢圖”也稱禹跡圖,不僅包括歷代《禹貢》學著述中所載大禹治水,依山川、導江河、分九州、理貢道的地理圖,還包括別貢賦、分夷夏、化荒服的政治治理一類的圖。
如果我們是穿越到宋朝的現(xiàn)代人,在宋朝的城市里行走,將會發(fā)現(xiàn),宋朝城市的形態(tài),跟我們熟悉的現(xiàn)代城市并沒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別:都是街巷交錯縱橫、四通八達,市民自由往來;臨街的建筑物都改造成商鋪、酒樓、飯店、客邸;每個商鋪都打出醒目的廣告招牌;入夜,店家掌燈營業(yè),燈燭輝映;有的商家還安裝了廣告燈箱,夜色中特別耀眼。這···
《詩經(jīng)》作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記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時期約五六百年間的各種詩歌。有些詩歌采自民間,周代專門設置了采詩官,前往各地收集民間歌謠,借以向天子反映各地百姓的民間生活。另有些詩歌來自于周代的貴族文人們,以敘事和反映風俗為主,將周代的貴族生活與社會現(xiàn)狀寫進詩歌中。
《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的詩篇從西周初年,綿延到春秋中葉,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其所描述的時代已太久遠,什么才能讓讀者重回那個中國文化的純真年代呢?
牟鐘鑒從社會學的角度,重新考察了荀學及其當代價值,并且提出了荀子群學十論,深刻剖析了荀子群學思想的精義,為當代的文化建設提供了極具啟發(fā)性的參考。并進而探討新荀學的新結構,在“新荀學與新經(jīng)學”一節(jié)中還大膽提出中華新的核心經(jīng)典“六典五經(jīng)”說和“九典五經(jīng)”說以及新經(jīng)學若干構想。
通觀全書,三百多年前的一位“鄉(xiāng)里的圣人”躍然紙上,其言其行,一一歷歷如繪,盡管其中有些層面未必是顏元自己所愿意全然展露的。成為圣人的理想,對于現(xiàn)代人而言似乎有些迂遠,但當那些帶著“體溫”的思想被喚醒時,我們?nèi)钥杀硎尽傲私庵椤币约跋喈數(shù)木匆?/p>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