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中國的禮儀實踐中,“觀”乃內(nèi)容豐富的常見現(xiàn)象。禮可以觀,意味著禮制的成立預設了神靈、賓客、子孫、甚或百姓等第三方的“在場”。古人在禮制實踐中,又常常想象后世子孫如何看待現(xiàn)時行為,預想自己的行為如何在后來者的意識中留下痕跡與反應,并期望獲取永恒與不朽。賓客參與禮儀活動,宛如進入表演場,主賓之間觥籌交錯,相互觀摩···
法律的起源或秩序的生成,都需要回到對人性的認識,荀子的“化性起偽”論,指明人性是動態(tài)可變的,是可以教化提升的。由治法與治人之辯,對荀子尊君論可以作歷史的理解;回歸現(xiàn)代文明政制,治理者的作用不容忽視,但同樣需要建構對權力的制度性約束,尤需要強調(diào)對自由的保障,以及人性中光明部分的發(fā)揚。法律制度的設計,需要回歸對人性···
《穀梁傳》以尊尊、親親、賢賢、男女之別為內(nèi)容的禮義之道;以忠孝、仁義、敬讓、以謚正德為內(nèi)容的人倫之道;以興文教、重武備、先禮后兵為內(nèi)容的文武之道;以華夷之辨、存中國為內(nèi)容的文明之道?!斗Y梁傳》正論是對以禮義仁德為主要內(nèi)容的禮樂文明所作深層結構的梳理、肯定,從根本上體現(xiàn)了一種人道主義的思維路徑和價值取向,而這也···
本輯儒學研究欄目廣涉穀梁傳正論、荀子法思想、上古觀禮論、春秋王魯說、北宋稽古學、晚明治道論、晚清公羊?qū)W,以及明代書院、魏源理學、蘇南義莊等基本命題,不乏新意和推進。百家論道欄目從道家與佛家、政治學與民族學等他者視角,觀照清初圖書易學、康有為政治思想、儒家博愛觀、英語世界書院等交叉議題,互鑒互明所在多有。處士橫···
本輯儒學研究欄目廣涉穀梁傳正論、荀子法思想、上古觀禮論、春秋王魯說、北宋稽古學、晚明治道論、晚清公羊?qū)W,以及明代書院、魏源理學、蘇南義莊等基本命題,不乏新意和推進。百家論道欄目從道家與佛家、政治學與民族學等他者視角,觀照清初圖書易學、康有為政治思想、儒家博愛觀、英語世界書院等交叉議題,互鑒互明所在多有。處士橫···
“正統(tǒng)論”是中國史學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自宋代歐陽修首作《正統(tǒng)論》之后,宋代學者們便對“正統(tǒng)論”這一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論爭,而其中蘇軾的正統(tǒng)論在諸多正統(tǒng)理論中別具特色,其首次將“正統(tǒng)論”與“名實論”相融合,成為正統(tǒng)思潮中的突出代表。
所有人類文化都有一些基本特征和基本差異,對這些基本特征和基本差異進行歸納和闡述,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文化。人們習慣用文化來解釋關系到自身利益的問題,為了生存,為了協(xié)調(diào)各種人際關系平衡。
密爾自由思想沒有群己自由之分,他認為每個人的自由即個性的多樣發(fā)展是社會發(fā)展的原創(chuàng)力,所以要保護每個人的自由。
鑒于反傳統(tǒng)主義與儒家原教旨主義之間的尖銳對立,儒學如何在場成為儒學復興的首要問題。近代以來,制度儒學解體,心性儒學興起。但心性儒學影響有限并因道德中心主義,難以容納民主、科學等而倍受詬病。
因?qū)锍蓪χ袊鴤鹘y(tǒng)法律文化缺乏深刻認知,其主導完成的大清新刑律草案呈現(xiàn)出一味追隨西方先進法制文明、忽略本國固有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特征,在實用性上頗受局限。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必須尊重我國法治歷史與現(xiàn)實國情,同時積極吸收域外先進法治文化,如此方能取得有效成果。
因?qū)锍蓪χ袊鴤鹘y(tǒng)法律文化缺乏深刻認知,其主導完成的大清新刑律草案呈現(xiàn)出一味追隨西方先進法制文明、忽略本國固有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特征,在實用性上頗受局限。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必須尊重我國法治歷史與現(xiàn)實國情,同時積極吸收域外先進法治文化,如此方能取得有效成果。
“三教寺”作為一種宗教文化現(xiàn)象,在中國民間社會中較為常見,但形成的歷史原因和社會生態(tài)各有所異,既有宗教邏輯不清晰而導致的自發(fā)境況,也有特定歷史時期話語意義轉(zhuǎn)變中對神靈的置換。
宋代政治法律體系中的“故事”具有多重屬性,“詳練故事”“力行故事”是對君臣的高度政治褒獎,熟練掌握與遵行故事是治國理政的基本素養(yǎng)。皇帝和官僚集團在處理政務時常常會檢校與參詳故事,從故事中尋找施政的正當性與合法性,故事因而具有實質(zhì)性的憲法、行政法意義。
從這些批注對諸儒學術的判斷及對諸儒學術思想文獻的評論中,可以看出孫氏自身的學術立場及其在本體與工夫問題上的基本見解。孫奇逢不只程朱陸王之間并無分軒輊,而且還在儒家道統(tǒng)的演進中給自己編排了位置,表明了自己要做新時代儒家道統(tǒng)完成者的學術志向。
萬物與人處于一種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關系之中,人一方面要領會萬物與人的渾然一體,另一方面又需要積極的“制器尚象”來干涉自然界,以獲取人類生存的必需品。船山通過對道體的深切領會,提出人與自然界和諧共存的方法,這對于生活在現(xiàn)代技術大行其道,自然環(huán)境極度破壞的現(xiàn)代人來說,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船山認為君臣之間應該是一種互相制約與負責的平等關系。臣子并不是君主可以任意驅(qū)遣的家奴,與君主是賓友的關系。君主的德性對國家的治理是難以始終依賴的因素,而相位的設置以至于制度的建設才是國家治理最可靠的保障。這是船山對政治統(tǒng)治過度倚重統(tǒng)治者德性的一種糾偏。
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地踐行儒家思想,在政治生活盡心竭力地實踐儒家治理之道,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少數(shù)民族身份的儒者、儒臣,在以儒為主,多元文化交流融匯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影響和現(xiàn)代意義,值得我們重視,加強研究,積極傳播。
經(jīng)術治國以回向三代,是北宋中期新型儒學士大夫的共同追求?!皩W術、政事見稱于時”的陳舜俞,曾先后師承胡瑗、歐陽修,是建言君主“大有為”,推動朝廷進行全方位政治革新的新型儒學士大夫群體中的佼佼者,也是傳承“明體達用”的“湖學”的中堅。
從首次提出以《大學》為帝學到其經(jīng)筵講學之際的32年間,朱熹從未放棄過對“帝學”的思索與建構,力圖以《大學》“正心誠意”之學,正君心立綱紀,塑造理想帝王,成就堯舜之治。格物致知以明理是正君心之前提,誠意正心以修身是正君心之關鍵,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術的實施是君心正而后綱紀立的自然延伸,體現(xiàn)了朱熹以理學原則規(guī)范帝王及政治的···
作為一項系統(tǒng)工程,法治的建立與完善無法單純依靠國家公權力的實踐,它必然要求社會大眾的廣泛參與和協(xié)同建構,這便是法治的“社會面向”。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