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感(empathy)是當代道德心理學和道德哲學中比較熱門的一個話題。作為人類道德生活中的一種現(xiàn)象,同感當然古已有之。但對同感現(xiàn)象的哲學討論,則相對不那么古老。根據(jù)從哲學角度研究同感現(xiàn)象最重要的學者斯洛特的觀點,西方哲學中的同感概念最早出現(xiàn)于英國哲學家休謨(1711-1766)的著作中,那是在十八世紀。斯洛特承認這個概念在中···
江南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開發(fā),逐漸成為中國大陸的經(jīng)濟中心。經(jīng)濟的繁榮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是江南儒學生長的基礎。南宋又回到了南朝,立國江南,政治和經(jīng)濟中心再度重合,北宋士大夫政治催生的理學,經(jīng)過自然浸潤與慶元黨禁的刺激,張大為道學,既根植于地域,也為朝廷所崇奉,帶來了儒學前所未有的復興。盡管經(jīng)歷了江山鼎革,江南的···
漢武帝建元五年春,始置五經(jīng)博士[1],元朔五年夏六月,詔太?!捌渥h予博士弟子,崇鄉(xiāng)黨之化,以厲賢材焉”,丞相弘請為博士置弟子員,學者益廣[2]。從此,以博士學官制度確立了漢代經(jīng)學的傳授與官僚的選拔,此可參考王國維先生所撰《漢魏博士考》、《漢魏博士題名考》[3]二文。值得關注的是:博士之職雖為教授五經(jīng),課試弟子以補充官僚···
1933年“良知是個假設,還是個呈現(xiàn)?”的公案,經(jīng)1981年“要康德,還是要黑格爾?”的公案,最后演化為1995年“牟宗三是理性主義,還是反理性主義?”的公案。這樁三重公案,對理解牟宗三哲學“先驗論”與“經(jīng)驗論”的交融有重要意義。一方面,牟宗三同黑格爾一樣“否定”了康德的物自身界線,“呈現(xiàn)”了良知,讓國家成為文化物和神圣作品,從而超越···
在不違背韋伯理論研究目標的基礎上,聚焦于他關于中國宗教的論述,對比楊慶堃從制度性宗教/彌漫性宗教對中國宗教的分析,來重新思考韋伯用正統(tǒng)/異端劃分中國宗教的理據(jù)和意義所在,或可為探討中國宗教對于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實踐以及中國的政治組織結構提供了何種動力支持和形塑力量提供有益的理論借鑒。
董仲舒的名言“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慣常被誤解,以為它是對于社會全體成員的一條普遍的道德要求;其實,它只是特別針對政治權力與政治精英而言的一條特定的政治倫理?!傲x”與“利”的對立乃是基于兩種主體的對置,即“君”與“民”或“官”與“民”的對置,意味著:民眾謀利乃是天然權利,權力謀利則是不義
董學為《春秋》學,按某個維度看,相當于今日的歷史哲學;公羊學,是宗教性歷史哲學,即王道學。董子的歷史使命是重修王教復旦大學,于六藝中特重《春秋》。他響應時代的要求,探討治國思路與治國活動內涵的宗教性——合乎天命,試圖從《春秋》學中整理出禮學的基本結構——國家體制包含“天、君、民”三個層面。當代學者多半未把天看作國家···
當下傳承和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形勢需要教育學研究提供相應的理論基礎和實證保障,而中國本土教育學理論的建構也有賴于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尋找靈感源泉。當前階段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學研究,可以從明確問題域、建立有效的研究對接方式、對教學實踐展開多樣化探索等方面尋求突破,尤其要強化方法論層面的文化自覺。
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晉語八》記載了“叔向賀貧”的故事。叔向去拜訪韓宣子,韓宣子抱怨說:自己雖有正卿之名,卻沒有足夠的官場交際費與貴族大夫交往,為此感到發(fā)愁。韓宣子本以為叔向會同情他,沒想到,叔向卻向他道喜祝賀。叔向列舉了晉國歷史上欒氏、卻氏兩大家族的興衰存亡故事來開導他。欒武子雖清貧,但能把德行放在首位,樂善好···
朱子認為湖湘后學近禪,但他對后者的批評也借用了禪宗,采用以禪抑禪的方式。首先,朱子批評湖湘學派的「觀過知仁」會導致「一心三分」,筆者在《大慧語錄》中找到了類似「一心三分」的說法,還有朱子批評湖湘學派時引用的公案;其次,朱子批評湖湘學派的「以心求心」,認為:「即覺其失,覺處即心,何更求為?」轉而提倡「常惺惺」的···
“性”概念是在天命論和宇宙生成論的雙重思想背景下產(chǎn)生出來的,它聯(lián)系著“天命”和“生命體”的雙方。其一,“性”概念的提出,是為了追問生命體之所以如此及在其自身之本原的問題。它是一在己的、內在的且潛在的本原和質體。其二,“性”來源于“天命”,是“天命”的下落和轉化,而人物稟受于己身之中?!疤烀迸c“性”雖有位格的不同,但其實體并無···
以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為代表的第二代現(xiàn)代新儒家,是現(xiàn)代新儒學的高峰。第二代新儒家承第一代之緒,將儒學的特質界定為“心性”;同時,他們進一步追問心性如何接通現(xiàn)代性的問題,這是第二代新儒家的核心問題意識。對此問題,第二代現(xiàn)代新儒家的回應是:現(xiàn)代性的核心精神是主體性的確立,儒家的心性之維體現(xiàn)出道德的主體性
《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一直未得善解。根本原因是,人們不能理解孟子論性的基本立場。此章的“故”字,于人則為事跡,于物則為軌跡,皆指人物之現(xiàn)象而言。孟子認為,時人言性都只是說到了人事之現(xiàn)象而已,未能著眼于“以順利為本”的角度,反思現(xiàn)象之情實。正如湍水或東流或西流,只是表面的、偶然的現(xiàn)象。
朱子的思想體系從其發(fā)展到完成,一直遭遇許多質疑與爭議。從朱子當時,就有象山與其爭議,批評他是“支離”[1]、“學不見道”[2]、“見道不明”[3]。朱子之后明代理學的發(fā)展,即承襲了象山的“支離”、“不見道”之批評,把焦點置于朱子心與理為二以及格物窮理的問題。這是從白沙首先指明此問題即在“心與理”的關系,他從朱門的吳康齋學,但發(fā)覺“···
周代的政制、禮法、宗廟、祭祀維系于血緣倫理,都與公羊家的“親親”原則相關聯(lián)?!暗臻L子繼承法”是周人的制度創(chuàng)新,解決了夏商以來王權交接的問題,具有里程碑意義。周王分封遵循“褒有德”、“尊勤勞”,血緣親屬優(yōu)先,兼顧異姓戰(zhàn)功?!胺饨ㄓH戚”是對血緣關系的絕對信任,借助宗法力量而維護王權核心利益。周天子作為盟主并不擁有天下疆土統(tǒng)···
可用道來表達物質世界中作為宇宙本原、世界本體的概念,用藏來表達價值世界。構成道的基本元素為氣,它有質、能和理三種基本形式。萬物所擁有的質、能和理,可分別謂之物質、物能和物理,其中物能就是萬物之性。所有形式的人性,皆屬氣質之性,所謂義理之性是不存在的。心有感知、體知、認知和覺知四種認識功能,其中前三者分別指向物···
宋代理學以易學為理論架構,但各家立論不同決定了對易理的不同闡揚。葉適集永嘉事功學之成,與朱、陸鼎立。陸學以心為本,故葉適于易學尤以破程朱理學為主。葉適從文本與思想兩方面否定《系辭傳》與《序卦傳》,主張以《象傳》為依據(jù),兼及《彖傳》,還理于象,于事上呈現(xiàn)義理的豐富性,從而為事功學確立易學論據(jù)。
本文討論《禮論》的興起及其撰作方式與中古經(jīng)學發(fā)展變異的關系。認爲《禮論》類著作因《石渠禮論》《白虎通義》而發(fā)端,針對禮典中不易理解和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論證,有別于章句訓詁,從而開辟了經(jīng)學詮釋學的另一種路徑和方式。東晉南朝以降,以劉宋何承天《禮論》爲代表,此類著作大量出現(xiàn),發(fā)展爲與義疏學并列的兩種文體和學問。
馬相伯曾言:“我是一只狗,只會叫;叫了100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可見,馬相伯不僅是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而且是一位曾積極參與清末新政、中華民國建立等政治活動的政治家。更為難得是,馬相伯以豐富深厚的學養(yǎng)和見識,在20世紀初期發(fā)表數(shù)十篇政論性文章,通過人禽之辨、形我與神我之辨,將古典式對人、國家起源的理解與自由、平等、···
《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一直未得善解。根本原因是,人們不能理解孟子論性的基本立場。此章的“故”字,于人則為事跡,于物則為軌跡,皆指人物之現(xiàn)象而言。孟子認為,時人言性都只是說到了人事之現(xiàn)象而已,未能著眼于“以順利為本”的角度,反思現(xiàn)象之情實。正如湍水或東流或西流,只是表面的、偶然的現(xiàn)象。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