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對朱子的研究,多將其當作理學宗師,而忽略其心學造詣,尤其是朱子論學的心學功夫論,未能引起足夠重視。事實上,朱子論學主張“心與理一”“心要在腔子里”“讀書須是虛心切記”等,皆如錢穆先生所說“未嘗外心而言理,亦未嘗外心而言性”,本質上可與陸王心學相得益彰,融通無礙。哲學史上聚訟不已的“朱陸異同”說,誠未可僅以“朱理陸心”···
當我們撥開歷史的重重迷霧,深入到陶淵明的詩文旨歸與人格根底中時,則不難發(fā)現(xiàn),陳寅恪所謂“外儒內道”與“新自然說”,實在很難成立,梁啟超、朱光潛、李長之諸家將陶淵明歸于儒家的觀點更具歷史和邏輯的合理性。陶淵明的隱居生涯與安貧樂道,有著深刻的儒學支撐,而君子志節(jié)和圣賢追求,更是陶淵明一以貫之的精神信仰,惟其如此,陶淵···
本文通過對于明代「自然」之辨的理論辨析,探討「心」作為一個哲學概念的多重思想蘊涵。一方面,明代自然之辨厘清了作為天道機制、存有與政教秩序的諸面向,能夠豐富和擴展吾人對于心體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白沙思想中作為天道機制的自然,陽明思想中作為存有的自然,與劉宗周、黃宗羲思想中作為政教秩序的自然,這三個層面的自然之···
首先,沃格林將中國文明厘定為一種沒有徹底擺脫宇宙論秩序的人類學秩序,這一點仍有進一步探討的余地;其次,沃格林的天下時代說將人類社會從宇宙論秩序到心性論秩序的變遷理解為一個歷史性的進展過程,而從中國文明內部的參與者視角來看,由皇、帝、王、霸所代表的歷史變遷則可能被刻畫為一個歷史性的倒退過程,這至少從表面上看起來···
周敦頤與牟宗三均將誠看作創(chuàng)生世界的實體,卻對誠在具體體驗中的獨特性著墨不多。更有學者將誠理解為抽象、孤懸之體,與其“體在用中”“存有在活動中”的特色南轅北轍。立足于《中庸》以澄清誠是如何創(chuàng)生萬物的,遂成為重要的課題。誠表示維持本然狀態(tài),即上天所賦予的人與物之本性。人具有的諸種稟賦為萌芽之誠,天道的本然狀態(tài)則是生生···
牟宗三對“德福一致”問題的解決,其根本目的不在于說明“德福一致”的可能性,而在于借此問題反駁康德人的道德是有限的判斷,證成“無限智心”與“天地萬物一體”二者的無限性乃是“一致”的,繼而使儒家良知本心所具備的價值性與物自體的價值意味可因此無限性的確認而得到“一致”的落實,最終兌現(xiàn)為儒家“新外王”理想的責無旁貸。
晚明越中士人祁彪佳,為陽明學講會證人社之重要成員,常與社中白馬山會諸友舉“七日靜參之會”,還在寓山園或云門寺進行靜坐實踐,故《祁彪佳日記》成為考察其本人及越中士人靜坐修習的難得個案。祁彪佳等人的靜坐,受晚明陽明學以及“三教合一”思潮的影響,故在靜坐的形式上多采用佛、道的方法,其目的則與修身日記或舉放生社、參與賑災···
李之才以卦變名家,其相生卦變與反對卦變以專言象數(shù)、不釋文辭為原則,對此前致力于解說卦爻辭的卦變傳統(tǒng)作了根本改造,對舊有傳統(tǒng)輾轉相生、兩爻相易的卦變方法也有調整。李之才傳人邵雍罕言卦變,前人對邵雍易學中所謂卦變內容的認識多出誤解。
目前一些儒者呼吁回歸中國傳統(tǒng)家庭,以為這是中國文化區(qū)別于并且優(yōu)越于西方文化之處,這其實是夸大了家庭的中西之異,遮蔽了中西家庭形態(tài)的古今之變。事實上,無論中西,家庭構成方式是基本一致的,即若干核心家庭組成較大的家族家庭,若干家族家庭組成更大的宗族家庭。
東漢班固所撰《白虎通義》(下簡稱《白虎通》)是現(xiàn)存最早的經學通義類文獻,也是漢代經學的綜合表述,但是其研究一直未能深入。一些有關《白虎通》研究的綜述文章都有這樣的判斷。[1]一個關鍵的原因可能是:傳統(tǒng)經學的主體性在現(xiàn)代學科體系中已經消亡,因此,傳統(tǒng)經學研究《白虎通》的學術方法和學術脈絡,特別是清代經學的研究方法···
二十等爵的法律特權是法家為了貫徹農戰(zhàn)政策而將爵的尊貴性與刑罰的嚴酷性、威懾力協(xié)調起來的產物,具有非貴族化、扁平化、工具化和受法家國家本位思想影響等特征。隨著二十等爵向五等爵過渡,爵的法律特權經歷了一個由慢到快的貴族化歷程,最終在魏晉時期因世家大族的壯大和儒家思想的影響而徹底成為官僚貴族的專屬物。
宋儒始以漢儒說詩《詩》多穿鑿附會,歐陽修作《詩本義》,斥漢儒之說“非《詩》之本義”[1];朱子稱《小序》“可信處絕少”、“其為謬戾,有不可勝言”[2],然推闡詩之本義又談何容易?四庫館臣論歐陽修《詩本義》曰自唐以來,說詩者莫敢議毛、鄭,雖老師宿儒亦謹守《小序》。至宋而新義日增,舊說幾廢。
復禮為仁,是荀子為了實現(xiàn)孔子克己復禮為仁的目標而進行的理論探索??思海饕侵钢斡?,方法是“以義克利”。而禮義的制定與踐履,就是“復禮”的意涵,具體方法就是法后王以察先王之道。一方面,制定與踐履禮義可以克己(治理人欲),從而“克己”被進一步收歸到“復禮”中。而另一方面,“處仁以義,然后仁也”表明復禮才是真正完滿意義上仁的···
自新文化運動以來,“家”與家庭關系一直背負著一定的思想史罵名。當代中國學者,比如張祥龍與孫向晨,從不同的角度試圖恢復“家”的名譽,強調“家”與“親親”意識對于中華文化復興的根本作用及其對于人類生活的普遍意義。可以說,“家”意識與“親親”思想在當代中國已呈強烈復興之勢,其中儒“家”的復興尤為突出。儒“家”之復興從本體論、倫理學···
對于哲學的重建,《周易》與現(xiàn)象學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F(xiàn)象學的一般方法可以概括為三個步驟:解構、還原、建構。對于《周易》來說就是:解構《易傳》的理性形而上者以及形而下者的觀念;還原《易經》的神性形而上者的觀念;乃至還原到“易經古歌”的前存在者的存在觀念。而建構,按照生活儒學的觀念,實際上是一個逆向的過程,即從我們···
“六藝論”是馬一浮畢生少有的系統(tǒng)闡述自己核心性思想的學說。馬一浮的“六藝論”決不像許多人以為的僅僅是一種知識系統(tǒng),它更是一種價值系統(tǒng),蘊含了馬一浮對傳統(tǒng)儒學經典體系的一種全新的理解,也承載了馬一浮對自己的六藝論儒學思想的系統(tǒng)建構。從這個意義上說,馬一浮的“六藝論”已經完全超越了其知識論意義,而是馬一浮通過對以六藝為···
先秦思想世界中的禮樂呈現(xiàn)出禮樂之文、禮樂之情及禮樂之本這三個層面上的意義。儒家思想歷史展開,漸次凸顯對此三者一體性關系所蘊涵的“合內外之道”追求。先秦禮樂不同觀念形態(tài)間的演化,既是先儒對禮樂認識的推進與深化,同時,也是對先秦諸子詰責批判儒家倡揚禮樂的回應。
傳統(tǒng)中國社會是否存在自己的、真正意義上的管理學是一個頗為值得研究的問題。本研究首先從管理學形成的兩個必要條件入手,批駁了那些認為管理學是西方近代工業(yè)革命的產物、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管理學的觀點,認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雖是農業(yè)社會,但也有著自己的管理學。因為傳統(tǒng)儒家文化本質上就是一門管理學。
正義的原初內涵,體現(xiàn)于得其應得,后者又與權利無法相分。從本源的層面看,權利的獲得具有偶然性:無論是天賦的智力和體力,還是社會背景,最初對個體而言都非必然,以此為“應得”的依據(jù),無法避免社會的不平等。羅爾斯提出作為公平的正義,但又以無知之幕和原初狀態(tài)的預設為其前提,這種預設基于邏輯的假設,呈現(xiàn)某種抽象的形態(tài)。羅爾···
生于明清之際的呂留良,因其家庭出身而有著曲折的遺民心態(tài),愈來愈堅守明遺民的節(jié)操,同時在思想上也愈來愈尊朱辟王而毫無假借。他的思想通過時文評選這一獨特形式進行傳播,后匯為《四書講義》一書,他對朱子的闡發(fā)在義理層面是統(tǒng)一、精切、獨到的,無論是對王陽明、陳亮學術的排斥,還是對夷夏之辨以及君臣、封建、井田的討論,都是···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