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龍的“道”融合在子孫后代的生命之中,也融合在海德格爾所說的命運共同體的“天命”,也就是孔夫子所說的“天道”之中,正如他的成名作《海德格爾與天道》一書顯示的那樣。
我們向偉大的思想家和鼓舞人心的哲學家鞠躬,這是一位不可思議的人物,他開啟了思的空間、發(fā)現了道路。
祥龍也許是我一生中找到的唯一合拍的同道,或者至少可以說,在哲學自身本質中的朋友。
恩師雖然以哲學教授的身份行于世,但留給我們的遠不只是概念思辨、邏輯論證的專家著述,而是讓自己窮究、體證的哲理獲得了飽滿的生命、身體與形象。如果用恩師所重視的“象”來形容的話,大概可以說恩師的為學為人既象一眼清泉、一道川流,又象一道綿亙的山脈,既有智者的靈動活潑,也有仁者的溫厚莊嚴。
回想起來,從北京到魯汶的求學生涯、從天津到珠海的教學生涯,無一例外。故此,希望穿過遺忘的河岸,找回一些記憶中的煙火,不至于全然忘卻。
張老師是知生的智者,也真正體驗了“朝死的存在”。在死的逼近中,他處之泰然,仍說“我很高興,也很幸福,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我們沒有錯”。所以他是真正知生知死的人。疾病并沒有帶來絕望,絕望當然也就無從“致死”。所謂生死,皆可成為“緣在”在世之“熱思”。只是當這“熱思”冷卻下來時,老師已經不在。
平時的詩經會講,我都是潛水。今天被柯老師點到了,發(fā)言驚慌失措,不知所云?;剡^神來,想到了有很多受益于張祥龍老師的地方。去年詩經會講才知道張祥龍老師,去參加視頻會議是因為那是柯老師的老師,我很好奇作為很喜愛的老師的老師是什么樣子的人。
適中西際會,究窮典冊,道心堪作千秋繼。觀夷夏分殊,剖判源流,文德須為百世歸。
憶昔當年會,家藏萬卷書。識人真伯樂,作著似相如。 文比唐韓愈,經真漢仲舒。死生今有命,心卻不空虛。
負笈游學會通中西印參悟古今智驚聞賢哲其萎 杏壇設教論衡孔老易復見天地心痛悼鴻儒遽歸
著名學者張祥龍先生去世,學界一片悲聲。記起多年前,曾邀張先生到下鄉(xiāng)考察鄉(xiāng)村儒學,往事歷歷在目,先生已然作古。
今天重讀張老師的《孔子的現象學闡釋九講》,很慚愧地發(fā)現,這本書雖然是我自己向他約稿并出版于我主編的“經典書寫”叢書中,但當我再次翻開此書,卻發(fā)現幾乎就像沒讀過一樣。
6月12日下午智識讀書會與輔仁讀書會以“重溫張祥龍先生的哲學思想”為題合辦了一次線下暨線上專場讀書活動,以《現象學導論七講》的第一講為閱讀文本。
為表達對張祥龍教授的憂思懷念之情,“知止”同人特刊出2016年7月31日張祥龍教授在“知止”第39屆沙龍上的演講文字,愿以文字相托,緬懷追思,祥龍先生千古!
人類政治生活之美,無如《尚書·堯典》所示者;《尚書·堯典》之美,無如張祥龍先生所解者?!渡袝髠鳌份d孔子對顏淵曰:“《堯典》可以觀美?!逼涿?,人皆見之;而其美之何以美,非張祥龍先生之解,至今猶然蔽之不顯矣。
先生不只為中國文化的困境開出了一條深度比較的道路,也為很多像我一樣普通的學生點亮了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先生的學術與風骨永照濁世,于我,是一直活在靈魂深處的親人。我相信真正過去的都會在未來與我們相遇,如先生所說,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會相見,真實的,美好的。
我和張老師在車中,車窗外飄著西藏的云,張老師銀髯漂浮,目視前方……我拍了一張又一張,有的實,有的虛……虛虛實實……變換著……如同今天我視域中張老師的形象………
張先生博學慎思,知幾明奧,長期致力于會通中西思想,是“出入兩希,返歸六經”的學者楷模。張先生極具原創(chuàng)精神,多年來不斷探尋文化中國的根源意識,為儒家的返本開新,為建立文化中國之認同做出了重要貢獻。張先生誠明兩進,篤行不倦。他實現了士的自覺,并以先覺覺后覺的憂患意識,為重建禮樂人倫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祥龍是中國當代的儒學大家?;貞浉雮€世紀的交往,重溫多年的感受,我則覺得他本人的生活體現了很強的道家色彩。祥龍的為人讓我想起“夫子溫、良、恭、儉、讓”,更讓我想起老子的“上善若水”。祥龍一生如水,龍水一體。他溫良敦厚,沉靜不爭,又從善如一,不休不棄。他的哲學和他的生命完美地合而為一。
由時間至緣在,思入風云,七十年來力行身體。自現象而立心,道通天地,三百篇后歸本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