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政》:……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程遠兄自遼寧寄來其新書《小鎮(zhèn)流年》,一讀即讓人愛不釋手。讀了幾篇,遂在扉頁空白處寫下一段話:“程遠兄文筆,貴乎自然。平實之文不易為也。自然者,其心誠意真,故無意為工而天然自工??贾T白話寫作,誠罕見者也?!?/p>
既預(yù)其理,必治其事,工夫乃無忘助。而人生欲求不朽,亦須本乎道而立德、立功、立言,成己成物,參贊化育,度越生死。唯立德有立德之事,立功有立功之事,立言有立言之事。立德之事在乎盡倫,立功之事在乎治平,立言之事在乎著述。要皆不能離事而空談,一無所立而期不朽,妄矣。故謂不朽,必系于事也。
前云做工夫以知幾為頭腦,以預(yù)理為入手。于知幾之旨,已就第一義工夫統(tǒng)緒而稍窺其背景。至于知幾之精義,預(yù)理之運化,則引而未發(fā)。今復(fù)綴數(shù)語,以申前論。
嘗觀王龍溪與鄒東廓論第一義工夫,以體上、心上用功為究竟,以念上、事上用功為俗流,以為得之,故平素做工夫多參合兩家之說。數(shù)年前,余偶撰《存心克念說》一文,亦為體察其奧旨,而略加分解。爾來于動靜之間未敢怠惰,工夫縱或疏闊,依稀微有體驗,于所謂第一義工夫者,別有會意。
習近平主席在致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的賀信中指出:“中國積極致力于推動文明傳承發(fā)展,加強國際人文交流,促進全球文明對話,注重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yǎng),愿同各方一道,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fā)展進步?!?/p>
習近平主席在致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賀信中,希望各位專家學者擔負起古典學研究的使命,為促進文明傳承發(fā)展、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作出更大貢獻。古典學研究對古代文化研究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
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由于“宇內(nèi)分崩”,國家分裂,導致“禮樂文章,掃地將盡”,儒家經(jīng)學(經(jīng)術(shù))受到嚴重沖擊。然而,盡管世道盛衰迭變,但儒學實際上仍“斯文不墜”,體現(xiàn)出頑強生命力。其中,北朝的情況頗具代表性。
“超越”一詞作為現(xiàn)代術(shù)語,是個舶來品,意思是超出自己的現(xiàn)有狀況,向往更理想的精神世界。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雖然沒有使用“超越”術(shù)語,但早已觸及超越性問題。人們通常所說的精神超越,有兩種路徑:一種是宗教意義上的外在超越;另一種是哲學意義上的內(nèi)在超越,為儒家所獨創(chuàng)。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湖南衡陽人,字而農(nóng),號姜齋,晚年隱居石船山,故后人稱之為“船山先生”。
赤城圍玉,紫蓋擎空。
靜如止水暖如云,即此金壺貯春色。
他時欲與問歸魂,水碧天空清夜永。
埋心不死留春色,且忍罡風十夜霜。
瞰蒸湘,曲影雙清。流下洞庭秋遠。
風狂雨妒,便萬點落英,幾灣流水,不是避秦路。
炎風吹斷陽禽影,認得孤峰回翼,如相識。
夢里鵝黃拖錦線,春光難借寒蟬喚。
國憂今未釋,何用慰平生。
天下事,少年心。分明點點深。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