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日本京都大學名譽教授小南一郎,利用西周時代的第一手資料——青銅器銘文,對西周王朝的國家體制及其理念進行了別開生面的解析。全書以禹之九鼎傳說開篇,通過青銅器的使用、保管與天帝、神靈、氏族、祖先、領(lǐng)土等關(guān)系角度,探討西周國家體制的形成原理。
乾嘉之際為清代學術(shù)的鼎盛時期,其內(nèi)容以實學、考據(jù)為代表,常被分為吳派和皖派,兩派雖然均崇漢學、重古文,但在所治經(jīng)典和對待漢人經(jīng)說的態(tài)度上,仍有不少差異?;輻澴鳛閰桥傻拇韺W者,是清代《周易》研究第一人。然而,由于清代學術(shù)史的研究思路的固化,對惠棟的定位局限于嚴守漢儒家法的考據(jù)學家,掩蓋了惠氏很多極具個人特色的···
《左傳》是記載了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前后二百五十四年歷史的編年體史書,被奉為儒家經(jīng)典“十三經(jīng)”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南京師范大學趙生群教授,鉆研《左傳》多年,有多部相關(guān)著作問世。
“古文”是漢代出現(xiàn)的一個概念。漢人眼里的古文是五帝三王所用的文字,是圣人孔子所用的文字。
壞事發(fā)生在好人身上,這個問題在早期中國與在今天一樣真實。
《莊子》三十三篇,借寓言見意,文章瑰麗無比,文筆縱橫跌宕,肆意汪洋,要捕捉莊子之意甚難。一般以為內(nèi)七篇《逍遙游》《齊物論》《養(yǎng)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最為純正。
今天的座談會,主題是“近十年來儒學研究趨勢的回顧與前瞻”。這看起來時間跨度不長,其實是一個大題目,因為:它涉及的是儒學研究的一種重大轉(zhuǎn)變;這種轉(zhuǎn)變,如果不能說是“時代性”的,也是“歷史時段性”的,這取決于怎樣理解“時代”概念。
近日,由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陜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吳敏霞、黨斌、王志勇編著的《陜西碑刻文獻集成》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發(fā)行。該書是陜西省“十三五”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重大項目最終成果,是陜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多年來在全省范圍內(nèi)開展碑刻普查、拓本征集工作的成果匯編。
方嵐生(Franklin Perkins),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哲學博士,現(xiàn)任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東西方哲學》(Philosophy East and West)主編。在《天地不仁:中國古典哲學中惡的問題》一書中,方嵐生以惡的問題為線索,追蹤了戰(zhàn)國時期的中國思想家在那個充滿沖突和分裂的時代,為尋求人類與世界的和解所做的努力,他對《墨子》《道德經(jīng)···
風俗:正月不剃發(fā)。
究竟是哪天來的,現(xiàn)在已經(jīng)記不清了,印象中那時的天經(jīng)常下雨,溫度很高,應該是一個夏日,邵老師、王老師,我來福建跟你們學習了,那年還八歲不到,父母陪同我一起去的。
子正按:倏忽一周年,當有所紀念。
乾卦《彖傳》云:“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這里的“六位時成”特別值得思考?!兑捉?jīng)》里的“位”,本質(zhì)上都是時位。譬如乾卦的初九之潛、九二之見、九三之惕、九四之躍、九五之飛、上九之悔,既是爻位空間的變化,也是事態(tài)進程的時間變化,更是時間空間之結(jié)合即時位的變化所帶來的綜合結(jié)果。初九之位即初九之時,九二之位即···
書院是中國讀書人圍繞著書,開展包括藏書、讀書、教書、講書、教書、著書、校書、刻書等各種活動,進行文化積累、研究、創(chuàng)造與傳播的文化教育組織。
蕭萐父先生是著名的哲學史大家,20世紀80年代積極從事和推動易學、王夫之、熊十力研究,有開風氣引潮流之功。
今天的人,真是啥家丑都敢往外宣揚啊!確如前人所預言:“待價沽,人自賤。入室則顧小家忘高堂,年節(jié)則興游玩棄梓桑,家丑興外揚,輩分讓法理,上下相替,家之道遂廢?!?/p>
權(quán)貴惡霸公子石文到茶館尋歡作樂,見茶館小女子貌美,對開茶館的茶婆子說要娶她女兒,如不答應就要強搶。彩旦扮茶婆子可不好惹,一身好武藝,善使一對鐵棒錘,老太太話里有話:“您就是看上我們家閨女了,也得差個媒人來說和說和,我們還有個答應不答應呢?哪兒有這么對說對講的!說真格的,想當初你爸爸娶你媽,就是這么對說對講的啊···
北宋的黨同伐異之風,其實不是始于“熙寧變法”,而是始于“元祐更化”,始作俑者,就是保守派元祐黨人。他們不但廢盡新法,逐盡新黨,而且,在逐盡變法派之后,保守派臺諫官開始調(diào)轉(zhuǎn)槍頭,對準同一陣營的昔日同道。最早受到臺諫攻訐的保守派名流,是新任翰林學士蘇軾。
古人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苯裉斓闹袊鴮W術(shù)思想研究,幾乎每一個領(lǐng)域都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后來者的研究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進行的。職是之故,對20世紀以來的《孝經(jīng)》學研究總體狀況做一梳理,不僅僅是對先行者研究成績的尊重,對于澄清和彰顯本文的研究來說也是非常必要的。
宋代理學上承孔孟之學,進行了儒學文化價值重建,其學術(shù)思想體系走向成熟的標志,是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呂祖謙兩人在武夷山寒泉精舍共同編纂的《近思錄》十四卷。該書選輯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四先生精要之語分類編集而成,也是朱熹思想逐漸成熟的結(jié)晶,在我國長期得到尊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