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4-26日,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主辦、中國文化書院作為學術支持、三智書院承辦、晨星項目特別資助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第七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后現(xiàn)代心理學高峰論壇成功舉辦。南京大學中國哲學、宗教學教授,南京圖書館名譽館長,三智書院院長徐小躍做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精神”主旨演講,今天,小編與您分享其中第一部···
2015年,安徽大學入藏了一批戰(zhàn)國早中期楚簡(簡稱“安大簡”),數量較多、保存良好,是先秦文獻的又一重大發(fā)現(xiàn),對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具重要價值。
從中國哲學的角度看,現(xiàn)在對強人工智能是否會替代和毀滅人類的擔心,可能帶有西方文化的偏見。但是以孟子對人之為人的理解來養(yǎng)育類人之存在,也有其問題。在應對現(xiàn)有的人工智能的挑戰(zhàn)上,我們應該加強的,恰恰不是創(chuàng)造性教育,而是死記硬背和應試教育。
《漢書·藝文志》絕不只是一篇目錄學著述,而是一部典型的儒家思想文本,對于秦漢以來的帝制儒學的形成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影響。這是因為:當時正處在帝制儒學的形成過程之中,而《漢志》的儒學正是典型的帝制儒學。
2023年4月3日晚上,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主辦的“歷史與真理”——人文博雅高端講座青年學者系列第一講,邀請到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陳赟教授現(xiàn)場做了題為“以沃格林的視角看早期中國文明的生成與轉型”的學術講座,文史部全體教員以及部分研究生、在校學員共同參與了本次活動,現(xiàn)場討論氣氛熱烈,交流深入。
在沃格林看來,中國思想從未完成對宇宙論的突破,即“神性根基”未在超越與開端兩個方向顯示自身。與之相反,在牟宗三的哲學史書寫中,宇宙本體論恰恰指向了對宇宙的超越。然而,在宋明理學中,作為對緊湊宇宙論的突破,體用論的形而上學不導向對開端的探問,也沒有對超越之創(chuàng)造者的尋求。道之體用所表達的“實在之過程”與以終末論為標志···
要將實踐哲學視為真正的第一哲學,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真正徹底地重新理解和解釋“實踐”,即真正徹底地回到“前存在者”、“前主體性”的觀念視域;這同樣適用于儒家的“功夫”觀念,即“功夫”被理解和解釋為前存在者、前主體性的事情。
在牟宗三研究已大規(guī)模開展數十年的情況下,無人可以否認牟宗三思想的價值,但切不可將其視為哲學的“頂峰”,否則無異于殺死了哲學,從事的不再是學術研究,而是神學崇拜了。
從《論語》及相關材料來看,孔子所說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強調人性的先天情感和后天學習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在孔子看來,人一出生就處于家庭關系、人際關系、政治關系之下。這種關系首先表現(xiàn)為家庭關系,這說明人天生就具有孝悌等情感,這也是實現(xiàn)仁的前提和基礎;但僅僅具有這種先天情感還是不夠的,只有通過后天的學習才能成就···
對詮釋活動的這種理解源于孔子提出的一種具有突破性的“為學”觀,即主張一個人要成為“君子”,就必須通過“為學”,尤其是“讀書”“學文”,來效仿圣賢君子的所作所為,并對其“德”與“道”加以深刻理解與把握(“思”與“覺”)。由此,詮釋活動便成為“學為君子”不可或缺的活動。這種“為學”觀實是基于“人”的自覺而達到“學”的自覺,又由“學”的自覺而···
炎帝神農文化的核心要義是什么?具有怎樣的時代價值?為何能成為兩岸同胞的重要情感紐帶?近日,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朱建軍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位于陜西黃陵縣的黃帝陵,為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世稱“中華第一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祭祀黃帝陵已成為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的精神紐帶。
一年一度清明節(jié)將至,尋根問祖、慎終追遠,以“同根同祖、中華共祭”為主題的海峽兩岸共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典禮,成為鄉(xiāng)愁的寄托。臺灣民眾跨越海峽前來伏羲誕生地甘肅天水,甘肅天水亦組織伏羲文化交流團赴臺參祭,已是有來有往。
理性止步的地方,愛還能清醒。所以關鍵就是說愛怎么理解,它只是一種原發(fā)的情感,還是說情感里面已經包含了終極的真理,就剛才我們說的神秘體驗,往往就說你感到你達到了一個終極。這是一點感受。
作為第一代弘教者的七十子后學在受造感中感受到了人的有限性,而與神圣者的無限性區(qū)以別,故主天人相分;但人又正是在受造感中覺悟到永恒的神圣者,進而依賴神圣者,故又主天人合一。通過開發(fā)人之心、性大能,人可通達于天,且使天成為了道德性存在,而不使天物化或虛化;同時,亦使心、性具有神圣性,而不是一種心理學之物質存在。心···
改革開放以來,四川大學成立古籍整理研究所,先后完成《漢語大字典》(徐中舒主編,與湖北學人合作)、《全宋文》(曾棗莊、劉琳主編)、《儒藏》(舒大剛總主編)、《儒學文獻通論》(舒大剛主編)、《中國儒學通案》(舒大剛、楊世文主編)、《朱熹文集編年評注》(郭齊、尹波編注)等大中型成果
黃宗羲尤其堅定氣一元論的立場,重新理解“理”“性”“心”等概念,認為理為氣之理,性為心之性,心為氣之靈處,又從氣之靈處即惻隱羞惡等心言性善,以習解釋惡之來源;反對程(程頤)朱理學以仁義禮智為性、以四端孝悌為用的看法,認為仁義禮智因四端孝悌而后有。
透過美德倫理與儒家思想之間的互動詮釋,作者形成了一套有體系的儒家美德論,即從倫理上的“以直報怨”“正曲為直”,到法律哲學中的“康復論”,再到正義論中的“關于美德之正義”,再到政治哲學中“儒家國家完善論”。
2023年2月三年大疫去,重拾此書,想以一個編輯的嚴苛視角,校正正文與集釋,以字字斟酌不放過之原則讀第二遍,因書體厚重近七百頁,加之要復核《集釋》所引文獻,故此次重讀,恰似跋山涉水、翻山越嶺,至4月初方讀畢。
作為大陸新儒家的代表人物,蒙培元先生一直關注于儒家宗教性問題。他既繼承了其師馮友蘭先生以“天”為宇宙大全及對于以“天地境界”為安身立命之地的精神追求,也繼承了港臺新儒家亦人文亦宗教的講法,由此推陳出新,提出獨特的儒學自然宗教說,在現(xiàn)代儒學的發(fā)展中獨樹一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