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實現(xiàn)德政禮治的政治理想,援“仁”入“禮”,提出了“約之以禮”,“為仁由己”的方法,力圖從自律與他律、修身與修心相結合的途徑強化個體修養(yǎng),重塑社會價值與思想信仰,確保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與國家政治的有效運行,體現(xiàn)了對“人”及“人性”的關注,彰顯了人本主義與德治主義精神。
在諸侯國、各類領主層面,孟子推崇貴戚之卿的權威,并且贊賞世卿、巨室,君臣之間的關系帶有濃厚殷周時代血緣、世臣的色彩,以限制君權,實現(xiàn)混合治理,達到平衡狀態(tài)。
本文系統(tǒng)分析“王道”在先秦以來古文獻中的出現(xiàn)、使用情況及含義變遷,指出“王道”一詞源于帝、王、霸之分,本義指古先王之道,后世亦指理想為王之道、現(xiàn)實王者之道甚至孔子之道等。
西周末年,周天子的衰落動搖了以華夏文明為中心的中原天下秩序的穩(wěn)定,當時實力較為強大的幾個諸侯國先后承當起穩(wěn)定天下秩序的責任。
陽明心學是治療當今社會癌癥的一劑良藥,但良藥也需要慎用。它首先需是真藥,不能是似是而非的假藥。
嚴復推崇西方的“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用”,他在中西比較中從實證主義的理路批判了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成份,但他的“依古論說”仍深受儒家思維方式的影響。
總體而言,2019年的儒學研究,仍然呈現(xiàn)出一種多元化的趨勢,既有對于儒家經(jīng)典文獻的扎實分析,也有對于儒家思想的源流梳理,以及對于儒家哲學的當代創(chuàng)發(fā)。本文圍繞五個方面對此年的儒學狀況進行梳理,分別是:儒家經(jīng)學與子學的互動、宋明理學的多方位研究、晚清及現(xiàn)當代儒學的拓展深化、禮學與儒家政治哲學的深入探討、比較視野下的儒···
牟氏在證成現(xiàn)代民族國家時,預設了康德式兩層存有論的義理架構,在論證方式上則引入黑格爾式的辯證法。牟宗三證成道德的形上學,建立兩層存有論,但他認為現(xiàn)象只具有認知的意義,人的德行與法權并不在其中,使二者暗而不彰。順著康德的理路,牟宗三哲學中法權與德行兩個方面的缺失都可以得到補足。
從五倫說到三綱說的一個重要轉變,其實是使儒家倫理思想從以美德為核心轉變到以義務為核心。這個轉變不僅改變了儒家倫理思想的本來面目,而且使人倫變成了一種桎梏。我們或可推論說,三綱說雖是從五倫說轉變而來,但與韓非子那種以法則為核心的倫理思想有極深淵源。質(zhì)言之,三綱說實際上是儒家思想法家化的后果。賀麟所洞察到的三綱的···
《荀子·王制篇》關于物種分類的一段話,被明代來華傳教士利瑪竇引來支持其批判宋明理學萬物一體說。仔細比照,可以發(fā)現(xiàn),利瑪竇對荀子原文做了一種改造,諸如:將“氣”寫作“形”,將“水火”寫成“金石”,將“義”寫成“靈才”,等等。這種改造典型地反映了中西思維的差異,為我們了解荀子在西學尤其是天主教神學視野中的鏡像提供了一個典型范本。
以往從神秘經(jīng)驗或理性認知的角度理解《孟子》“萬物皆備于我”章,都不是孟子的本義。
明初思想界雖然為朱熹理學所籠罩,但亦不乏心學思想的涌動。如吳與弼、胡居仁等這些明初朱子學學者,對理學就有所突破,提出了一些具有心學色彩的命題。
道統(tǒng)是儒學研究領域的大問題。本文從韓愈的道統(tǒng)說開篇,論及孔子在道統(tǒng)分化為治統(tǒng)與教統(tǒng)轉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凸顯了孔子“繼往圣,開來學”的立德、立言的不朽貢獻。
作為做哲學的一種嘗試,楊國榮近幾年來“事”哲學的實質(zhì)內(nèi)涵,以及“事”哲學的做法,對于如何做中國哲學具有啟發(fā)意義。
如何理解仁與孝的關系,這個問題在漢、宋儒學史上都被明確提出過,可見其重要性。程、朱在其新的人性論框架中提出仁體孝用論,將儒門義理中所提倡的愛的普遍性與差等性成功地統(tǒng)一起來,但在落實于生活經(jīng)驗時猶有重要缺失。本文前半部分提出應當從天人之間的感應來理解仁與孝的關系,這樣仁與孝皆歸屬于人直面天地的超越性經(jīng)驗;后半部···
究極而言,泰州學派思想最主要的宗旨,莫過于其從“心本”走向“身本”,以一種身的挺立,標志著中國哲學從“理學”向“后理學”思潮的根本性、戰(zhàn)略性轉移。
江南儒學是以長三角為活動中心而奠基于兩宋,活躍于明清的中國傳統(tǒng)儒家學術文化的區(qū)域形態(tài)之一,其共性特征是不喜形上思辨而務求實學。
本文在前人訓詁學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今日之訓詁學雖經(jīng)古今學者篳路草創(chuàng),系統(tǒng)井然,仍非古人訓詁實踐之全部。秦漢以來之訓詁范圍,除了字詞語法以外,尚有經(jīng)學訓詁、子學(玄學或哲學)訓詁、史學訓詁、文學訓詁之不同屬類與體系。
《尚書》“人神觀”反映了殷周之際思想世界復雜之人神關系圖景,體現(xiàn)了“人本”與“神本”并行發(fā)展之態(tài)勢,展示了“人神同構”、“天民一體”、“神人不二”與“天人合一”之理論特征,彰顯了中國古代社會以“神道設教”和“人道設教”為特質(zhì)的歷史文化思想面相。“神本”向“人本”轉向之觀點,并非完全真實反映歷史發(fā)展軌跡與狀態(tài)。“神本”與“人本”、“神道···
自古以來,儒家視君臣為大義所在,故以弒君為大惡。面對弒君之罪,《公羊傳》區(qū)分了三個不同層次的責任主體,即天子、方伯或諸侯、臣民。然而在周末禮崩樂壞的政治背景下,臣民通常負有最主要的討賊義務,不過,《公羊傳》又基于對現(xiàn)實情形的具體考量,提出“君子辭”之說,從而寬恕了臣民不能討賊之過。文章又結合宋以后儒家對此問題的···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