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體,孝是用,在“親親”“仁民”和“愛物”三境界中,孝只是仁本在家庭倫理中的體現(xiàn)。在社會政治領域,“不忍人之心”是“不忍人之政”的道德基礎和內(nèi)在精神。隨著孟子“仁本論”的建構,標志著“孝本論”被逐漸淡化。漢唐以降,歷代大儒皆自覺尊奉“仁本論”,并從不同哲學層面加以論證。
個體德性培育過程實質(zhì)上是社會普遍價值體系個體化的過程。我國古代書院作為私學發(fā)展的最高形式和官學的重要補充,秉承儒家“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通過特殊的道德知識教授方法、幽雅的道德環(huán)境浸潤以及積極的道德行為踐履
傳統(tǒng)文人圍繞“酒”進行的詩歌創(chuàng)作,從早期的禮儀生活和秩序精神的展現(xiàn),演變成后來的文人個體心性、情懷、志向的反映。文人的詩酒意象,呈現(xiàn)他們對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感性維度,也展示了傳統(tǒng)知識分子思想世界中的非理性氣象。
通過對“知者意之體”的分析,可知良知可以作為本體而發(fā)用,由此推導出道德動力與情感也可作為“用”而源于良知。但仔細審視王陽明對于孟子四端之心的看法,就會看到他完全是從根源以及究極的意義理解四端之心。又由于王陽明傾向于以“知是知非”來統(tǒng)攝理解四端,導致“惻隱之心”等道德感情更多地被理解為“知惻隱”。這兩點理解其實與朱熹并沒···
古代書院在知識教育的同時,非常注重通過挖掘儒家經(jīng)典道德教育內(nèi)涵、發(fā)揮書院教師道德示范效應以及體現(xiàn)書院環(huán)境道德育人功能來進行道德教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教育效果。挖掘古代書院道德教化途徑,對于當前我國高校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隨著簡帛文獻尤其是郭店楚簡和上博竹書的問世而逐漸為學界所重視。一些儒學史著述,也開始改變過去的“孔-孟-荀”的先秦儒學三段論敘述,將子思納入儒學史。為厘清有關問題,本文希望能夠在前人基礎上作進一步的考述。
《易經(jīng)》可以從傳統(tǒng)角度讀,也可以從非傳統(tǒng)角度讀,本文嘗試從傳統(tǒng)角度讀。此書書名翻譯為英文,通常是The book of changes,再翻譯回中文為《變化之書》?!兑捉?jīng)》研究的是種種變化,更準確地說,研究的是天、地、人的種種變化。
有君與無君乃魏晉時期一個重要的哲學論辯。郭象持有君的論點,且認為君主當無為?,F(xiàn)代學者蕭公權指出郭象這種觀點存在矛盾,因為君主既然無為,那么政治的運行是否必然需要君主?本文認為,郭象的君主觀念可以通過其自然哲學得到圓融的解釋。
隨著簡帛文獻尤其是郭店楚簡和上博竹書的問世而逐漸為學界所重視。一些儒學史著述,也開始改變過去的“孔-孟-荀”的先秦儒學三段論敘述,將子思納入儒學史。為厘清有關問題,本文希望能夠在前人基礎上作進一步的考述。
荀子嚴厲地批評了俗儒、賤儒、小儒,同時提出了大儒理想。相對于《儒行》篇而言,《儒效》篇對儒者的定位與理解已經(jīng)比《儒行》篇有了極大的提升與飛躍,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扭轉(zhuǎn)了儒學發(fā)展的路徑,即更加重視儒學中的政治品性。這一特點深刻地影響了漢代儒學的發(fā)展。
“從游”就是“追隨、跟從游歷”的意思,它是古代私學教育的一大特色,起源于私學的書院繼承了這一教育傳統(tǒng)。
《尊德義》是郭店楚簡中的一篇政治專論,體現(xiàn)了早期儒家的政治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思想史價值。這篇出土文獻雖然在編聯(lián)和釋讀上仍存在爭議,但其中所反映的思想大體可識。綜合各種信息,我們推測這一篇文獻可能是子思之儒所傳述的孔子遺言,至少可以視作孔門政治思想的珍貴文獻。
當哲學被規(guī)定為回家的沖動或思家之情時,這里的“家”其實是就第三個意義而言的。但它既然被稱為“家”,那么這一事實就已暗示出它與前兩個意義上的家有著隱秘關系。事實也正是如此:在人類的文明史或哲學史上,儒家正是以親親人倫之家為終極的意義源頭;列維納斯也以自我與他人之關系—其原初形態(tài)正是親子關系—為人的最終歸宿;而后期海德···
這篇文章只是教學實驗的一份報告,而非觀念史(history of ideas)的研究。它記錄了若干嘗試:一位不了解中國的非東方學學者,試圖在百家爭鳴時期(戰(zhàn)國時代,約前500—前200年)關于政府與社會的觀念中發(fā)現(xiàn)一種“語意模式”(pattern of meanings),還要把它們呈現(xiàn)給開始研究政治科學的學生,以幫助他們理解政治社會,以及那些研究政治···
作為工商業(yè)組織的公所繼承了牙行、會館的一些職能,也發(fā)展出自身獨特的公益職能。公所的公益職能表現(xiàn)為以供奉祭祀為精神紐帶,生養(yǎng)死葬為保障、開辦私塾義學為傳繼,兼之以廟宇之修繕捐贈。
早期儒家心性理論存在著一些自身難以克服的困境,原因在于氣質(zhì)之心的局限性。善惡皆有的氣質(zhì)之心的局限性只有在遇到絕對之理后才獲得了克服。
本文通過對《論語·為政》孔子對自己一生回顧和總結的一段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進行解讀,試圖說明孔子之為孔子之所以能夠影響中國文化兩千多年,成為至圣先師,是因為他是從一個普通人經(jīng)過漫長艱難的人生道德修養(yǎng)和社會政治實踐
一個儒家若是讀了著名靈長類動物學家弗朗斯·德·瓦爾(F.deWaal)的《靈長類動物與哲學家》(PrimatesandPhilosophers,以下簡稱《靈哲》),可能會覺得很高興,甚至有一種“沉冤得雪”的感覺。
陽明后學的分野一直受到關注,王陽明融《易傳》《中庸》《大學》合內(nèi)外思想為一爐,通過創(chuàng)造性詮釋“格物致知”以糾宋儒務外而遺內(nèi)之偏,重新確立“合內(nèi)外”致思路向,王陽明“合內(nèi)外”的境界可以說“無內(nèi)外”,“無內(nèi)外”之“合內(nèi)外”是即內(nèi)即外,即外即內(nèi)。
從人性論看,性善論是王夫之對于人性的基本判斷。君子之德不是傳統(tǒng)的仁、義、禮、智、信的不變結構,它受“智”與“時”的因素影響。君子之“德”與“位”、“祿”等之間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不對稱情勢。君子之德在調(diào)整人的關系中具有特別的意義。王夫之對傳統(tǒng)君子觀的改造突出了“智”的關照,突出了個體修德中“人者我之所能”的主體特質(zhì),對傳統(tǒng)君子觀賦···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