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堂正在中國人的居住環(huán)境中消失。
乙巳春分,修文龍岡山麓,惠風和暢,桃紅柳綠,鳶飛魚躍,一派天機。愚應邀至西園講陽明子之學,自午至晚,如有神助,四小時一氣貫通,未嘗須臾中輟。講畢已夜暮時分,而聽者意猶未盡。
儒學在發(fā)展歷程中經(jīng)歷了幾次重大變革,其中唐宋之際的變革尤為明顯。唐宋之際的儒學變革指漢唐儒學轉型為宋明理學,這種轉型可以通過儒學涉及的相關內容體現(xiàn)出來,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唐代的韓愈和李翱、宋代的程顥和程頤得以體現(xiàn)。
《春秋》經(jīng)傳在敘事之時融入了儒家的道德意識,其歷史書寫展現(xiàn)的是一種價值判斷的自覺。東周時期,直書求真與褒貶求善嬗變?yōu)樵缙谑穼W兩種不同的理論進路?!妒酚洝穼嶄洸浑[,是非頗不與圣人同,史學獨立性尚存。而班固則完全為儒家代言,經(jīng)學為體、史學為用,史書依附于《春秋》學。在這種意義上說,東漢時期《漢書》的編纂標志著經(jīng)學···
朱熹為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宋代理學多元格局的終結者。
朱熹關于《詩·召南》中《摽有梅》之主旨的討論,常為后世學者從倫理、文學等角度提出批評。他們通常認為朱熹對該詩存在較嚴重的誤讀,不僅前后矛盾,還否定了人情的合理性。但我們若細究朱注即可看出,朱熹是基于《摽有梅》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來闡述己見的,其解讀不僅一以貫之、實事求是,還恰恰證明了他對情的重視。
世人多以“仁”為孔子哲學的核心,《呂氏春秋·不二》即有“孔子貴仁”之論。但不論先賢對仁的躬身垂范,抑或后世對仁的義理探究,終須見諸“成人”方可深切著明。
在舉國上下大談“文化自信”“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今天,只認西服為“正裝”的觀念仍然大行其道,若聽任“唯西為正”不正之風滋長,是置我中國無數(shù)先賢先烈于何地?置民族復興事業(yè)于何地?置二十年來漢服運動于何地?月前,筆者因堅持漢服反對西服為正裝拒絕參會,為宣明立場,特此公開《情況說明》,呼吁正視“正裝”問題,尊重民族傳統(tǒng)。文化興衰···
河北大學程志華教授80多萬字的著作《宋明儒學之重構——王船山哲學文本的詮釋》(以下簡稱《重構》),是其歷經(jīng)六年多研究的成果。最近十多年,相對研究程朱陸王日趨熱門,對于王船山的關注則比較少。
《邶風》最后兩篇《新臺》與《二子乘舟》的相連,既是出于人物故事的相續(xù),也是給一代代讀者提出靈魂拷問的并置:面對命運的洪流,你是選擇新臺的光鮮亮麗而沉淪于權勢的污濁,還是選擇二子乘舟赴死的悲壯而升華于生命意義的永恒?
《論語》中孔子多次談論到“色”,無論是《學而》《公冶長》《陽貨》篇中重出的“巧言令色”,還是《陽貨》篇提到的“色厲而內荏”,《顏淵》篇“色取仁而行違”,《先進》篇中提到的“色莊者”,仔細推敲文意,都可判斷出孔子對形之于外的容色表示懷疑?!吧痹谙惹貢r期內涵豐富,即使是《論語》中可以理解為形色內涵的“色”字也包含著明確的價值···
19世紀30—60年代的美國文藝復興時期是美國民族文化建立的重要時期,這場文藝運動中的作家們關注到美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所出現(xiàn)的自然危機與人的精神危機,于是將目光轉向了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從中國古典文化中汲取儒家生態(tài)智慧,積極建構美利堅民族的新文化。
在古代,刑罰發(fā)揮著維護國家政權、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重要作用,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高度重視。據(jù)《尚書·康誥》記載,周公旦曾告誡康叔封應當合理運用刑罰來治理國家:“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p>
“不敢康”,出自《詩經(jīng)·周頌·昊天有成命》,眾口傳誦,白紙黑字記載,已有兩三千年歷史。這簡單的三個字,時間并未將其湮滅,而是在歷史長河的風浪驚濤中愈發(fā)厚實耀眼。放在當今時代,對現(xiàn)在社會的人,其內涵的警策力量也是深重而強大的。這是一種“要求”,更是一種“自覺”,是人類社會生生不息的營養(yǎng)和良藥。
想到傳統(tǒng)父子關系,腦海中總會浮現(xiàn)這樣一幅場景:陰森的老宅,兒子跪在院子的硬磚地上,滂沱大雨,噼里啪啦打著他的頭和身子,膝蓋和小腿泡在水洼中……這種印象,源自激烈反傳統(tǒng)的“五四”。
在中國古代,受天人和諧思想影響,四時之禁逐漸成為人們普遍接納并積極遵循的實踐準則,即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guī)律安排生產(chǎn),確保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環(huán)境保護有機協(xié)調。
為何老子能以“水”喻道?《論語》可借“松柏”言志?這種“取辯于一物,而原極天下之污隆,名之至也”(《墨辯注序》)的思維,曾被西方學者視為“非邏輯的隱喻”,但法國華裔漢學家劉家槐(Liou Kia-hway)提出,這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滲透性歸納——一種融合直覺體悟與倫理訴求的推理范式。重新厘清這一范式的邏輯特質,不僅能為“中國古代邏輯···
晚清以來,相繼涌現(xiàn)出各種經(jīng)學通史、斷代經(jīng)學史或專經(jīng)史,以及紛繁多樣的經(jīng)學通論、群經(jīng)概論。這些著述大多對“經(jīng)”“經(jīng)書”“經(jīng)學”下過定義,并基于對“經(jīng)”字的訓解、對經(jīng)書和經(jīng)學的認定,來評析五經(jīng)、四書、十三經(jīng)的性質、內容,敘述經(jīng)學的形成、演變,由此構建起對中國經(jīng)學的整體認知和基本評價
對經(jīng)典進行時代解讀是中華文化傳承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故歷代典籍注釋頗能反映當時的學術范式。魏晉以降,學風丕變,注書體制也隨之變改,朱熹、劉師培都曾論及魏晉與兩漢注書之異。魏晉注體之新變可概括為注體的辭章化,具體表現(xiàn)為注文的駢儷藻飾、注可離經(jīng)獨立表意、注文常解散論體借注立論。
“氣”是中國哲學和中華文明的核心范疇之一,氣論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和生活世界。中國哲學某種意義上就是氣的哲學。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