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養(yǎng)浩(1270年—1329年),字希孟,號云莊,晚號齊東野人,山東濟南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教育家,曾推動恢復科舉制度。他創(chuàng)作的散曲《山坡羊·潼關懷古》膾炙人口、傳誦至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位領導干部都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時,嚴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第八條明確要求,黨員領導干部要“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講究修齊治平、注重家教家風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從傳統(tǒng)家規(guī)家訓中汲取營養(yǎng),對于領導干部···
當下正值兩會期間,澎湃新聞記者對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進行了專訪
3月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四川代表團駐地,全國人大代表、雅安市雨城區(qū)第二中學校長庹慶明接受了封面新聞記者專訪。
在古代,禮制享有崇高地位,特別是祭祀。每年冬至日要于國都南郊祭天,夏至日于北郊祭地,這兩項大祭一般都由皇帝親自主持,此外還要按時祭祀宗廟、山川等,這些國家大典十分隆重,也極其神圣。此外,各種儀式所用之樂律、不同身份所服之衣冠、國家萬民所用之歷法等,皆為古代禮制之重要內容。朱元璋將這些事情統(tǒng)統(tǒng)交給宋濂來負責,宋···
由高層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粵港灣大灣區(qū)之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不久前正式公開發(fā)布,這份綱領性文件對粵港澳大灣區(qū)的戰(zhàn)略定位、發(fā)展目標、空間布局等方面都做了全面規(guī)劃。圍繞此綱要,多·維新聞采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港澳研究會理事田飛龍。在田飛龍看來,這是新時代“一國兩制”的新范式,總體上是從側重“兩制”的改革初期轉···
池浴德(1539年-1617年)是明代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島)人,他因勤政為民、為官清廉,被母親笑稱為“無花果樹”。池浴德的高風亮節(jié),得益于其父的熏陶教育,也影響了他的后人。閩南的方志文獻記載著他的浩然正氣,四百多年來一直彰顯至今。
儒門女教是一門以“厚德”為宗旨,以“載物”為實踐的切實可行的學問。
當前的問題是,地方政府試圖建立一套新的喪葬話語體系,并樹立權威;而廣大農村中的村民,表面上接受了這套話語體系,實際上卻排斥抗拒。政府與村民之間的博弈,也是農村喪葬問題沖突的根源所在。當前農村喪葬改革的重心,是現(xiàn)在,而不是過去。對于廣大農村中已經存在的土墳,應予以尊重,不應采取一刀切的粗暴方式加以鏟除?,F(xiàn)行的喪···
“齊家”是《大學》“八條目”之一,并在其中起著重要的樞紐作用。一般而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自我道德修養(yǎng)的實踐層面,并遵照家、國、天下的順序依次展開。
張英(1637—1708),字敦復,號學圃,安徽桐城人。家世儒業(yè),幼談經書,過目成誦??滴醵辏?663)中舉人,六年中進士,十二年以編修充日講起居注官。
這篇“國粹多是國渣“,李零教授就是這樣告訴我們的:中國是個大雜燴,說到底是個空簍子??赡芾盍憬淌谒吹降摹叭拧北緛砭褪侨绱?。庸俗的實用主義與虛無的拿來主義,從來大抵是配在一起的兩種元素。如此說來,李零教授在《我讀論語》中說有些人“揣著明白裝糊涂”,我以為他會不會在反其道而行之。
今天,為吳越國文化“發(fā)聲”的是錢永剛先生。
面對臺灣選舉和臺灣的政治、社會現(xiàn)實,大陸輿論常常做出極度脫離現(xiàn)實的解讀,影響這一現(xiàn)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中的一種「中國中心」思考模式。這種思考模式的缺失,在于它將位于中國核心歷史經驗以外的觀察對象「陌生化」,使得觀察對象從客觀實體轉變成為一種審美對象,散發(fā)出某種「距離的美感」,與此同時,觀察對象···
在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首次將家風建設寫入其中,我認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查處的領導干部違法亂紀案件從反面佐證了這一點。這幾年查處的官員貪腐案件中,“夫妻店”“父子兵”“全家腐”不勝枚舉。
在湖南衡陽湘江東岸,有一棟青磚黛瓦、裝飾簡樸的清代民居,大門正上方懸掛著一塊黑底金字木匾,上書“退省庵”三個大字,門兩側書有“水得閑情,山多畫意;門無俗客,樓有賜書”楹聯(lián),顯示出房屋主人高雅的情趣與顯赫的地位。
當下儒家復興最為重要的工作是什么?今后應該努力的方向是什么?竊以為,文化的核心是思想,思想的目的是明道。任何文化的復興、社會的改造以及政治的重建,都必須思想傳播在先,若無思想之廣泛傳播,以形成社會思潮,改變國人思想,任何文化復興、社會改造與政治重建均不可能。
儒家網已經發(fā)展成為公認的儒門公器,對于儒家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設施,一個儒門信息的集散地,也是一個思想爭論的公共空間。它本身作為儒家整個教化系統(tǒng)的一環(huán),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和其他各種儒門教化體系一起共同促進文化復興。
儒家網長期以來關注儒學在民間社會的傳播,以現(xiàn)代形式繼承諸多儒家傳統(tǒng),試圖探索儒學融入現(xiàn)代社會的文化形式,逐漸成為一個民間儒學文化交流平臺,搭建儒學從學院走進民間的橋梁,這必將促進當代民間儒學的健康發(fā)展,進一步激活儒學關注現(xiàn)實,面向生活的生命力。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